- 方世南;张云婷;
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公共卫生危机交织叠加,凸显了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为指导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合作治理的紧迫性。人类共同价值以其对人类健康安全的高度关注和对多边合作共治的高度推崇,在价值动因、价值诉求和价值遵循等方面切合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的价值观需求,是保障全球生命安全和全人类健康福祉的价值共识。以人类共同价值助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有助于应对环境问题上的单边主义带来的严峻挑战、明确生命-生态一体化价值的认知前提、共促多边合作的价值追求。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是一个涉及体制机制和实践方式等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复杂工程,人类共同价值有助于在机制建设和行为方式上推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
2021年05期 No.230 1-9+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645 ] |[阅读次数:0 ] - 赖怡芳;张国启;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象征形式通常表现为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象征意义的以人、物、行为为介质的特殊符号系统,具有主体赋意的人民性、具象表达的先进性以及介质供给的科学性等实践品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象征形式的价值化过程,主要体现为其象征价值获得人民认同并内化为人民日用不觉的生活方式的过程。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象征形式的价值化过程存在着艺术符号滥用下的意义缺失、消费符号庸俗化下的表达滞后、政治符号一般化下的介质混同等三大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象征形式的现实运行各环节需要实施相关价值化策略,包括意义构建环节的人民主体地位彰显、具象表达环节的科学符号运演以及介质系统传递环节的介质整合治理。
2021年05期 No.230 10-2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987 ] |[阅读次数:0 ] - 肖宛直;
《矛盾论》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哲学并落实于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成果。以往国内学界将毛泽东的矛盾辩证法简单地纳入源自黑格尔哲学的单一矛盾体系,从而遮蔽了毛泽东辩证法的内在"多元"矛盾的独特意蕴,而当代法国哲学则紧紧抓住了矛盾"多元"的本质特征:阿尔都塞在毛泽东不平衡的矛盾对立统一原则的启发下,在"多元决定论"的进路上突破了黑格尔"位"的"颠倒"困境,形成结构方法论的阐释进路;巴迪欧则在毛泽东"一分为二"矛盾原则的推动下,立足"位"与"力"的双重逻辑,超越了阿尔都塞无主体的结构辩证法进路,在位与力的辩证进程中力迫出偶然主体的必然性意蕴,内在地呈现出主体的现实样态。借助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法国哲学总体上走出了黑格尔哲学的单一矛盾体系,迈向了异质性"多元"的思想逻辑。
2021年05期 No.230 21-28+16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414 ] |[阅读次数:0 ]
- 李慧明;
自2020年下半年以及2021年初以来,欧美推行积极气候新政,把应对气候变化置于其内政与外交的核心。欧盟和美国都提升了其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的减排力度,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也都出台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力图把应对新冠疫情的经济复苏行动变成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机遇。欧美气候新政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重拾政治动力注入了较强动能,促进了全球绿色复苏,提升了全球减排力度,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入了一个积极追求"碳中和"目标的新时期,进一步增强了《巴黎协定》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为其顺利实施奠定了相对良好政治基础。但欧美气候新政受制于各自内部政治的羁绊,其承诺的减排力度以及提供的气候金融与技术援助与它们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所担负的责任还有一定差距,并受其战略目标自私性所导致的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等因素限制而使其影响有一定限度。
2021年05期 No.230 29-38+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976 ] |[阅读次数:0 ] - 刘晓玉;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不断加强和国家环境治理体系的日益完善,地方特别是基层环境治理的实践对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愈发凸显。基层环境治理涉及环境质量改善、政府职能转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基层法治化进程等多重目标,关乎多元主体、多个议题、多重制度,极具复杂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以A县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考察案例,运用生态博弈框架和网络分析法呈现出行动者网络、行动者-议题网络、行动者-制度网络的具体内容和基本互动关系,进而在对政府-企业-公民的行动者博弈结构和博弈结果模拟中发现,当前中国基层环境治理情境下多元行动者之间显著存在"参与鸿沟",构建使各行动者走向协同的策略情境成为关键,亟待改进的方向包括:发挥"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提高"办小事"的能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降低基层环境治理成本;激励自主守法合规,避免制度丛林的负外部性。
2021年05期 No.230 39-51+167-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下载次数:900 ] |[阅读次数:0 ]
- 刘思远;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是对《资本论》中财富供给观点的实践,实现了以人民的自由和解放为核心定位供给;是对《资本论》中财富需求观点的实践,实现了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核心定位需求;是对《资本论》中财富供求关系观点的实践,实现了经济发展现代化与人民生活现代化并行。
2021年05期 No.230 52-68+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878 ] |[阅读次数:0 ] - 李帮喜;邓永波;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然而与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相比,国有企业改革仍然存在改革推进不平衡、体制机制不健全、布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深化改革依然面临来自政企不分、配套政策不系统等障碍。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简称《意见》)~((1)),对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方向、任务和举措进行了系统设计。国有企业改革将加速破除当前存在的三大障碍,并聚焦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混合所有制、职业经理人制度三大焦点,重点在电力、油气、铁路、邮政、烟草五大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国有企业改革将开启提速增效与重点突破新征程,将在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取得突破创新。
2021年05期 No.230 69-81+168-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1706 ] |[阅读次数:1 ] - 陈白璧;华伟平;
借助区域经济与旅游业相互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采用耦合协调发展理论数学模型,对福建省南平市2011年至2019年乡村旅游发展与精准脱贫耦合评价进行研究,发现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从起步阶段到加速发展阶段的耦合度逐年上升,但上升趋势不够明显;在此期间,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从原来的低度协调衰退型转变为良好协调发展型,体现精准扶贫的显著效果。基于此,提出发展乡村旅游驱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生态优先,强化政策引导,深化评价系统指标,与旅游融合发展策略,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路径选择。
2021年05期 No.230 82-89+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1681 ] |[阅读次数:0 ]
- 吴彬镪;魏震雷;
教育扶贫具有"扶教育之贫"和"靠教育扶贫"双重内涵。习近平站在教育发展的全局和脱贫攻坚的高度,针对教育扶贫的战略地位、目标指向、实践模式、过程管理以及工作抓手等进行精辟的论述,并从扶贫对象全员化、教育内容多样化、扶贫主体多元化、资源分配精准化等方面形成中国教育扶贫的内在特点和科学内涵。这些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精髓,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为推动中国教育公平和脱贫攻坚提供行动指南,同时也为整个世界破解贫困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2021年05期 No.230 90-98+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915 ] |[阅读次数:0 ] - 薛海平;高翔;
使用中国教育追踪(CEPS)数据,探讨家长教养方式对子女参与课外补习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下,子女参与课外补习的可能性存在差异;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子女参与学术类补习和兴趣类补习的可能性也存在差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调节了专制型教养方式、宽容型教养方式对课外补习的影响;家长教养方式对学术类补习和兴趣类补习的影响在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之间存在异质性。建议家庭、学校、政府三方关注专制型教养方式和忽视型教养方式的孩子。
2021年05期 No.230 99-112+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1451 ] |[阅读次数:0 ] - 潘冬冬;李佳丽;
以教育分权为视角审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两岸四地课外补习的管理,发现各地在课外补习管理的权力分配方面呈现出不同特征。中国大陆主要呈现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台湾是从集权到分权再到二者相结合,香港和澳门则是市场主义理念下放权给消费者。课外补习的管理应坚持:政府担责,在集权与分权中维持动态平衡;试点先行,累积多样治理经验;统筹兼顾,探索适宜在地化管理模式。
2021年05期 No.230 113-120+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424 ] |[阅读次数:0 ] - 李琼;
新中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根据时代实际需求和不同阶段历史特征不断优化调整,经历了"政府兜底型""多元保障型"和"综合施治型"等不同阶段,呈现出从一元走向多元、从济困走向育人、从保障性走向发展性的总体特征。中国已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今后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应侧重于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全面性资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智能化资助"有效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兜底型资助"保障学业顺利完成、"阶梯式资助"搭建高质量求学平台、"造血式资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专业化资助"赋能学生成才成长。
2021年05期 No.230 121-130+170-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61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