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

  • 卡弗版《德意志意识形态》:一项科学的研究成果?——对卡弗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性解读

    向玉竹;张亮;

    卡弗认为自己版本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项科学的研究成果。其以时间顺序为编辑原则,崇尚客观中立的、科学的编排方案,最终把《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视作一部季刊文集。然而,时间顺序原则不过是旧原则的再现,仍然不可避免地遭遇一系列困境;纯粹客观中立的科学的编排方案不过是一个无法达成的目标;季刊文集说不过是解构《德意志意识形态》,解构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解构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

    2019年05期 No.218 1-9+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566 ] |[阅读次数:0 ]
  • 引领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创新——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重要论述

    朱继东;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众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要求我们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积极创新,而创新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重要论述最鲜明的特色之一。从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到全方位创新,再到强调让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创新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体现出他对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高度重视,更体现出他对广大意识形态工作者乃至全党提出的更多、更高的要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有利于推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更上新台阶。

    2019年05期 No.218 10-20+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3621 ] |[阅读次数:0 ]
  • “所有制中性”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

    简新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没有"所有制中性"的观点,"两个毫不动摇"不可能是"所有制中性"观点的理论依据,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也不是"所有制中性"观点的实践依据。为"所有制中性"论辩护的论证是不符合事实的,也是错误的,指出"所有制中性"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没有杜撰一个所谓"违宪罪"。

    2019年05期 No.218 21-2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449 ] |[阅读次数:1 ]

本期特稿

  • 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演进70年:历史进程、演进动力与基本经验

    蒋永穆;周宇晗;鲜阳红;

    根据不同时期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关系,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演进围绕着基础动力、内生动力和外部动力三大动力展开。三大动力的不同耦合情况所形成的向心力构成了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演进的动力机制。从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演进的基本经验看,我国围绕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建设的主要矛盾,科学处理了政府制度供给与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融合,通过区域法律规制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有序化发展。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了"单向倾斜-东西互动-全面统筹"的区域间良性互动,体现了"公平与效率"不同维度组合下从非均衡至动态均衡的结构性变迁。

    2019年05期 No.218 27-3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1015 ] |[阅读次数:0 ]

管理学研究(本期视点: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公共管理研究)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市发展的进程与未来道路

    蓝志勇;

    本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变化、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展望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前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建设城市、发展城市和管理城市方面有过认真的思考和不懈的努力,也有过踌躇和反复。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发展迅速,问题也很多,在当前新时代追求高质量生活和乡村振兴大政方针的号召下,以乡镇为基础的中小城市发展和超级大城市的发展与治理先后得到关注。未来的发展将会出现在城市群的格局中,多种城市协同发展、共生共荣的新局面。

    2019年05期 No.218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1117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政府上网20年:发展历程、成就及反思

    张锐昕;王玉荣;

    自1999年政府上网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办、局)相继颁布了170余项相关政策文件,引导各级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利用互联网,历经了初步摸索的"+互联网"、积极探索的互联网化、追求普惠的"互联网+"阶段,在推行电子政务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电子政务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对互联网的认知和应用,政府自身也在经历从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向生态创新的转化。反思其间电子政务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思想认识、资源整合、总体安全、合作治理和自我革命等影响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亟待解决。

    2019年05期 No.218 43-50+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2057 ] |[阅读次数:0 ]
  • 公共管理研究的中国经验:回顾与展望

    徐晓林;明承瀚;

    公共管理学在社会治理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全面梳理相关研究有利于总结经验、认清形势、分析挑战、规划未来,促进学科发展。综合利用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对国内已有相关文献总体态势、研究议题等进行分析和系统化梳理,识别研究热点和趋势。当前公共管理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为进一步丰富公共管理理论体系,提升其实践指导价值,应注重夯实理论基础,并构建具有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论体系。

    2019年05期 No.218 51-61+168-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9K]
    [下载次数:2480 ] |[阅读次数:0 ]

心理学研究

  • 群体认同下流动儿童身份管理策略研究

    崔丽娟;张昊;

    本研究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探究了流动儿童在适应城市社会的过程中是如何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进行管理的,以便于他们能够更加顺利的融入城市社会。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群体可渗透性水平成为流动儿童成功融入城市社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相较于城市儿童群体,流动儿童群体感知到的群体可渗透性水平更高,也就是说,流动儿童对于自己的群体身份认同持着一个较为积极的态度。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群体认同和身份管理策略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对群体策略和社会创造策略的选择的因素是内群体认同,而外群体认同则对个体流动策略的选择有着积极影响。本研究为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政策制定以及学校的教育安置等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从而能够让社会各界更好的帮助流动儿童群体克服自身不利因素,更好地融入城市。

    2019年05期 No.218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752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职业价值观:基于CGSS数据的分析

    张文龙;叶一舵;

    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5),以代际价值观理论为分析框架,探讨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现状、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总体上呈现出"物质主义"特征;(2)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典型的群体性特征。男青年重视职业的社会价值,女青年重视职业的稳定性;农村青年注重职业保障,城市青年注重职业发展;高等教育层次青年注重职业兴趣和能力的发挥;(3)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呈现出趋向"后物质主义"的代际发展趋势;(4)代际和教育层次是影响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突出因素。

    2019年05期 No.218 69-7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3215 ] |[阅读次数:0 ]
  • 网络新闻评论对不同自我类型大学生道德判断和情绪的影响

    缪佩君;

    采用实验法探讨不同自我类型大学生在阅读不同效价新闻评论后的情绪状态及道德判断。结果发现:(1)高网络自我组大学生在三种效价评论条件下道德判断存在显著差异,而高现实自我组大学生得分差异不显著;在积极新闻评论条件下,高网络自我组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得分要显著高于高现实自我组大学生。(2)不同效价新闻评论对两组自我类型的大学生均会诱发相应的情绪状态,高网络自我组被试在积极评论条件下诱发的情绪状态显著高于高现实自我组被试;(3)综上,无论是高网络自我组大学或是高现实自我组大学生,在三种不同效价的新闻评论条件下,道德判断得分均为积极>中性>消极。

    2019年05期 No.218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340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本期视点:环境哲学研究)

  • 环境美学视野下的自然美育论

    薛富兴;

    传统自然审美并未实现自觉,当代自然美育需要建立起完善、恰当的自然审美的基本规范,从根本上改变自然审美怎么都成之局面。自然美育的核心问题是解决自然审美到底欣赏什么的问题。自然美内涵系统应当由物相、物性、物功与物史四者构成。培育社会大众客观地对待自然对象,深入探究自然界深度奥秘的格物之趣,培育社会大众尊重自然、关爱自然、感恩和敬畏自然的环境美德,此二者乃完善、恰当地欣赏自然所必需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当代环境美学和环境伦理学的帮助下,从质上确立仅有自然美、没有自然丑的观念,以及全范围地欣赏自然,将平淡自然、丑陋自然和危险自然均纳入自然审美欣赏的视野,方可从本质上超越传统自然审美经验,开拓出当代自然审美新境界。

    2019年05期 No.218 85-9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419 ] |[阅读次数:0 ]
  • 天人合一:生态的抑或非生态的?——学界争论及其破题之道

    陈云;

    就天人合一是生态的抑或非生态的这一争论性问题而言,过去双方的观点总是针锋相对,正反两方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从而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为了较为公允地审视这一争论,我们提出应把"天人合一"真正意义上当作一个文化哲学的命题来看待,要以人本身及其生活世界的文化发展逻辑为立足点,将这一争论转化为每一位学者在文化弘扬、文化创新和文化包容方面的努力方向。

    2019年05期 No.218 96-105+169-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832 ] |[阅读次数:0 ]
  • 人类世的到来与生态现代主义的后自然思想

    滕菲;

    生态现代主义认为,人类世意味着后自然时代的到来。他们主张取消现代主义和传统环境主义的自然概念,提出以强调地方性和交互性的"环境"取代"自然"作为环境伦理的理论根基。依据这一理论基础,生态现代主义认同人类利用技术创新对自然世界进行塑造。这种后自然思想可以为环境伦理在人类世的转型提供新的视角,但是却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它无法解决现代主义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内在张力,并且有可能导致人类对自然无限的人工化。这些局限性会使生态现代主义背离其生态保护的初衷。

    2019年05期 No.218 106-11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32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屈原职务与其创作之关系

    赵敏俐;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个体诗人。其艺术成就的取得,与他所从事的事业有直接关系。艺术创作并不仅仅是天才的产物,还需要相应的专业修养和人生阅历。屈原所承担的三闾大夫与左徒二职,使他有条件比其他人学习和掌握了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诗歌艺术技巧,奠定了作为诗人的艺术创作基础,这是屈原之所以创作出《离骚》《九歌》等优秀作品的知识背景和艺术条件。屈原从早期的半专职的艺术家转变为个体抒情诗人,并以其丰富的艺术实践,开启了中国诗歌创作从群体到个体、从歌诗到诵诗的历史转化。由此可进一步认识屈原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2019年05期 No.218 116-12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624 ] |[阅读次数:0 ]
  • 布衣之文:清前期文坛身份意识的强化与文化权力的转移

    郭英德;

    在清顺治、康熙年间,文坛上已经出现极其鲜明的身份意识,无论是布衣处士还是缙绅公卿,都自觉而明确地以社会政治角色为标准,将当代古文家区分为"布衣"与"缙绅"两种身份类型,由此形成"布衣之文"与"缙绅之文"的分野。在清前期,"布衣之文"成果丰硕,足以与"缙绅之文"并驾齐驱,甚至凌驾其上,由此推动古文创作趋于鼎盛,文坛上呈现出文化权力下移的趋向。为古文注入超迈的精神气质和丰厚的道德修养,以"布衣"人格的内蕴与内化,提升"布文之文"的文化品格,这是清前期布衣之士在古文理论、批评与创作上的共同追求。但是,经过一百多年的较量,到乾隆年间,布衣之士终于败下阵来,士大夫文人重新执掌文坛大权,评骘文品优劣,主导文风走向,布衣之文也渐渐失去原有的光彩。

    2019年05期 No.218 126-136+170-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946 ] |[阅读次数:0 ]
  • 王国维新学语悲剧之输入考论

    黄仕忠;斯维;

    在"长十九世纪与短二十世纪"之交的历史结点上,王国维提出新学语之输入的构想以应对时代变革,并选择了悲剧作为实践这构想的具体着力点。在这样的历史处境之下,新学语悲剧之输入并非单纯的学术实践,而是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意图。王国维的目的在于证明中国悲剧之不亚于西方,从而证明中国文学之不亚于西方,最终证明中国文化之不亚于西方,这是他企图将西方中心主义去中心化的策略。然而,该策略却是以西方观念为思想武器的,这是那个历史处境中的普遍悖论。同时,新学语之输入意在使被边缘化的中国文化进入世界体系,又确实构成了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反抗,即萨伊德所谓"驶入的航行"。

    2019年05期 No.218 137-144+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474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中英议定商约中的“城口”之争及其由来

    屈文生;万立;

    1902年中英议定《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又称《马凯条约》)过程中,"城口"之争成为订约双方的焦点,这桩公案根源于1842年《南京条约》第二款中约本的"城邑"和"港口"与英约本的Cities and Towns和Cities or Towns翻译上的不一致。1902年议定商约时,英方代表马凯根据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英约本第十一款内Cities and Towns、Cities and Ports和towns and Ports等三处原文认为"城口"的含义应为"城邑与港口"(即cities andports)并以此极力扩张通商口岸权利;而中方代表则将该条约汉约本内唯一对应的译名"(府)城口"解释为"城邑之口"(即城邑之港口或口岸,ports of cities),以对抗英方扩大通商口岸界限特别是扩大免厘区域的意图。谈判中,英方重提为人忽视的1888年台湾"府城口之争"并将其作为理由,重提中英双方在《天津条约》订立后落实开口事宜时对"城口"的理解。张之洞、刘坤一两位总督在知晓中英约本不一致的情形后,仍极力主张"城口"应理解为"城邑之口"。该桩公案最终并未在1902年商约谈判中得以解决,但英方也未实现其最初扩张口岸权利的意图。

    2019年05期 No.218 145-15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742 ] |[阅读次数:0 ]
  • 仕金辽士诗之夏夷君国理念及人生志趣

    狄宝心;

    今存金初燕云辽士诗反映了特殊地域群体的时代心理:归顺金朝,国家认同不辨夏夷不分内外;所持中国观,不同于辽金以前的"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超越了以中原模式为衡量标准贵夏贱夷的藩篱,认可汉制、国制并行夏夷文化兼容的多族一体。这种互补性强的同华不同汉,是中华民族这一实体从先秦之自在到清末民初之自觉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故国故君感情淡漠,精神家园向乡土层面倾斜,与入金宋人之乡国浑然一体的思乡诗不同。人生取向亦与入金宋人多持尽忠守节理念迥异,或为志出仕,或归乡隐逸,或神往山寺,表现出重视个体人生的多向选择。

    2019年05期 No.218 158-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7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