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_本期视点:国家与社会治理研究

  •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权力配置观

    黄晓辉;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权力配置观,是以一切为了人的自由与解放为价值基础,以防范国家权力的异化为核心思想,以集权与分权的辨证统一为基本原则的国家权力配置观。这一国家权力配置观的具体实践必须把握好三个基本要点:"议行合一"与分权制衡的辨证统一;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辨证统一;代议民主与人民主权的辨证统一。

    2018年05期 No.212 1-1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007 ] |[阅读次数:214 ]
  •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道德话语

    陈桂蓉;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道德话语的价值不容低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思想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论,很好地诠释了道德话语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制度信用离不开诚信的道德价值基础;制度公正有赖于公平正义的道德价值标尺;制度权威的树立取决于制度的感召力和国家精神健康。为此,我们应打破现阶段国家治理中道德话语边缘化的窘境,致力于其整合与创新:其一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确立国民的道德共同价值;其二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坚守道德高地。权威是需要维护的。为了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中道德话语的权威性,还须在治理实践中推动道德话语介入决策咨询机制;协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双翼";鞭策公职人员率先垂范修为养德。

    2018年05期 No.212 12-17+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568 ] |[阅读次数:162 ]
  • 论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群体和个体系统观念的结构和秩序

    翟岩;

    意识形态的信守主体有个体、群体和社会整体之分,社会有结构和秩序之分,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结构的组成要素是否也存在结构和秩序?这是本文提出的假设。要解释这个假设,必须明确意识形态结构和秩序的关系。因此,本文对意识形态采取"解剖"式的研究,按其结构和秩序展开的顺序和逻辑,从内到外进行深入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和阐述意识形态和观念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征,并试图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对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一次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018年05期 No.212 18-23+16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709 ] |[阅读次数:198 ]
  • 国外“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研究评述:总体评介、分析视角与核心主题

    郑丽莹;

    国外学者对"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价值评判褒贬不一,形成了"理论贡献说"、"理论质疑说"和"理论局限说"三种评价;他们的研究中呈现出"反阶级分析"、"反结构主义"、"反功能主义"、"反男性主义"和"反后现代主义"等多重分析视角;对"空间在城市研究中的角色地位"、"城市社会演进的动力机制"和"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的思想关系"这三大理论问题的探讨构成了国外研究的核心主题。但是国外学者对"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评鉴,在研究中存在"价值中立"的研究局限,而且普遍忽视了非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发展模式。

    2018年05期 No.212 24-30+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936 ] |[阅读次数:342 ]

法学论坛

  • 司法机关领导办案的形式化困局与制度性破解——基于媒体报道与裁判文书的实证研究

    唐忠民;杨彬;

    司法责任制改革要求进入员额的领导亲自办案,而今这一模式业已呈现出常态化趋势,但鉴于入额与办案之间仍存有张力,且短期内无法全然调和,故而司法实践中领导不办案、办简单案、办挂名案等形式化办案模式依旧突出,继而引发大量负面声音。然而,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领导办案因存在多面需求而有其现实必要,因而须在坚持"领导办案"这项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重塑认识、实质办案、措施配套、阳光司法,发挥直接亲历属性、硬性条件保障办案、公开领导办案实情,破解司法机关领导的办案困局。

    2018年05期 No.212 31-4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80 ] |[阅读次数:198 ]
  • 刑事速裁程序的制度逻辑——基于试点经验的三重维度

    宋灵珊;

    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之主旋律下,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构建"认罪-不认罪"案件的分流处理机制成为当下刑事审判程序多元化改革之重要举措。作为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先行试验,刑事速裁程序在试点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对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之完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对公正与效率、对抗与合作、权利让渡与权利保障三个主要问题的分析,刑事速裁程序不仅要解决日益增长的案件数量与有限司法资源之间的矛盾,更要在本质上加入协商元素,有效实现司法资源的"因案配置"。

    2018年05期 No.212 44-54+167-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845 ] |[阅读次数:196 ]
  • 知识产权诉讼中时间戳证据效力分析

    陈可欣;李然;

    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对证据的固定和保全是司法审判中的一个普遍性难题,时间戳技术作为一项新的电子取证技术近年来被不断用于对网络知识产权侵权电子证据的保全中。时间戳单方取证模式的必要性和证据来源的权威性以及时间戳技术的完善消除了审判实践中的各方疑虑,肯定了时间戳技术的优势所在。在司法实践中,审判部门逐步确认时间戳证据保全之效力。未来时间戳技术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在我国相关的证据规则也应出台。

    2018年05期 No.212 55-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965 ] |[阅读次数:154 ]
  • AI侵权的理论逻辑与解决路径——基于对“技术中立”的廓清

    吴梓源;游钟豪;

    AI时代的技术革新在给我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权利侵犯现象。对于这些侵权现象的规制,不能仅仅局限于直观的侵权行为本身,更要追根溯源探究其背后机理,亦即问题产生于"技术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处理-作出行为"这一线性流程的起点,经由数据收集、处理阶段进一步发酵,最终通过具体行为而使得权利侵害现象被个体感知。因此,AI侵权实质上是技术设计者利用科技手段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产物。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客观性成为服务目的理性活动的工具,"技术中立"作为设计者价值渗透、利益追求的解蔽手段而存在,使得掩藏于行为背后的本相很难被捕捉更无从规范。加之立法为促进技术进步基于结果导向的简单功利主义立场在很大程度上承认"技术中立",技术的负外部性日益膨胀。若想从源头减少愈演愈烈的侵权现象,就必须揭开"技术中立"的面纱,规制技术的设计过程,通过"技术设计民主",将被忽视的利益和价值纳入进技术编程,使技术渗透符合人性的价值因素,将技术合理性转化成民主合理性。

    2018年05期 No.212 64-7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2112 ] |[阅读次数:459 ]

文学新论_本期视点之一:抗战文学研究

  • 抗战文学的“弦歌之声”——武汉抗战文学的文化特质与历史地位

    高兴;

    1937年至1938年之间,中国现代作家在武汉集体释放出强大的文学"音波",以"传声"为主旨的武汉抗战文化对中国抗战文学的艺术格调产生规约效应。武汉抗战文学之所以呈现鲜明的"音乐性"风格,武汉"知音文化"发挥了一定作用,它加速抗战激情的酝酿与发酵,影响抗战文学的生产节律、体裁选择和艺术创新。考察武汉抗战文学的艺术内质,既能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规律,亦可展现文学史研究的一种新路径。

    2018年05期 No.212 76-83+168-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95 ] |[阅读次数:631 ]
  • 平顶山惨案:文学视域中的创伤记忆

    赵伟;

    平顶山惨案不久,受害者尸骨被日军匆忙掩盖。虽则证据被毁,媒体依然刊载了该案的相关消息。这些文字或描述大屠杀经过;或记录事发地见闻;同时,部分日媒也间接透露了惨案的一鳞半爪。其时,在日军封锁消息的不利环境下,上述报道成为文坛关注、表现平顶山惨案的重要依据。以平顶山惨案为主题的诗歌、小说各有特色。激于民族情感,胡水波通过虚虚实实的创作,强烈斥责日军暴行,高调宣扬反日思想,失地之痛可见一斑。其后,东北沦陷日久,加之敌强我弱,国内抗日言行渐趋冷静。黄芝冈的吟咏多平静的叙述少情绪化的评判,全篇感情深沉暗含抗日思想但火药味则被隐去。这些围绕惨案的书写,强化了国人的创伤记忆,揭露了日本侵略罪行,刺激了大众的民族国家意识,痛定思痛,反抗力量潜滋暗长。

    2018年05期 No.212 84-9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78 ] |[阅读次数:293 ]
  • 想象战争 建构“真实”——从《劳燕》看“后革命”语境中非亲历者的战争书写

    黄瑶;

    《劳燕》突破张翎"交错时空∕多代恩怨∕离散主题"的书写模式,将笔触延伸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位于中国月湖的中美合作训练营,以一个"三男一女"的多角恋故事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及人性的失落。作为一位在时空上均远离战争的非亲历者,张翎以人性的战争、交错的叙事及凑拼的历史三个方面组织网罗了战争叙事的三大母题:人性、战争和历史。其独特的全球化视角、宗教式思维向度及人本主义价值中心开拓了"后革命"语境中战争书写的新维度。

    2018年05期 No.212 92-100+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594 ] |[阅读次数:147 ]

文学新论_本期视点之二:韩愈研究

  • “杜韩”并称考论——从韩愈诗歌的地位升降谈起

    李文博;

    在杜诗对后世的影响中,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韩愈诗歌的介入,直至形成一个习用的并称——杜韩。但韩愈诗歌的地位在较长的接受史上曾经历过起伏变化,即在韩愈生前因文名而稍被掩蔽、至宋初大兴、之后的检讨以及逐步向杜诗靠拢,至清初得以匹亚杜诗。以方东树为代表的学人则对杜韩之内在气脉的共性进行了详尽的剖析,代表了学宋诗一路者对杜韩诗歌的研究水平及总体态度。

    2018年05期 No.212 101-108+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496 ] |[阅读次数:182 ]
  • 唐五代笔记小说中韩愈故事的主题、文化成因及价值

    向铁生;吴宇轩;

    唐五代笔记小说中韩愈故事的主题大致可分为才学过人、爱才若渴、神仙怪异三类,这些主题的形成同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宗教文化、士人文化心态息息相关,而唐末五代时期韩愈故事的转型更代表了士人文化心态的嬗变。韩愈故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提供史料、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素材和为韩愈形象在后世的接受奠定基础三大方面。

    2018年05期 No.212 109-117+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431 ] |[阅读次数:269 ]

历史学纵横_本期视点:医疗社会史

  • 明前期士大夫的医学化与医、儒互动

    王涛锴;

    "宋元明变迁"和"医学化"是探寻医、士关系的重要路径。承宋元余绪,明前期士大夫对医学相当关注,现存文献亦有大量涉医内容。从医、病关系而言,士大夫具有代言人和病人的双重角色,既对医生的治疗技艺进行宣扬,也对医疗信息不足及择医等问题表示担忧。士大夫和医生交往中还有显著的文化交游行为,士大夫以其儒家立场对医德伦理进行塑造。而在医学传承上,受理学道统观影响,士大夫不仅构建出金元医学的学统和谱系,同时直接参与医经、方书等具体知识的编纂与流传。由宋以后历史变迁来看,士大夫和医学在制度、观念及利益问题上既竞争又融合,两者关系在本质上是儒化、医学化的博弈。

    2018年05期 No.212 118-132+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486 ] |[阅读次数:502 ]
  • 民国时期象贝纠纷案评析

    王尊旺;

    1933年浙江鄞县堇江有限责任贝母运销合作社成立后,与宁波药行合作,导致象贝价格节节攀升,最终引发上海国医药界的替代风潮。纠纷案中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合作社限制生产政策和价格上涨是否违背了此前达成的协议。围绕象贝纠纷,合作社、宁波药行、上海国医界、上海国药界、种植户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各垄断集团挥舞公益的大棒,从其自身利益考量,形成对最底层农户的共同剥夺。

    2018年05期 No.212 133-143+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58 ] |[阅读次数:123 ]
  • “多木”:游牧者的地方性医治知识——蒙古族民间巫术之概念﹑功能及当代境遇

    切排;特日文巴雅尔;

    蒙古族文化语境中的巫术——"多木",其概念、范畴、目的与汉文和英文语境中的"巫术"不同,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意义差异。传统蒙古族民间社会与文化背景中,"多木"的社会功能和存在意义可以阐释为一种基于民间信仰的地方性医治知识。如今,因现代化医疗卫生服务的迅速发展和传统社会结构的空前改变,"多木"——这个民族医术文化已经或正在面临断承危机。当代蒙古族社会文化空间中,"多木"已经失却其昔日的社会地位,它只是作为一种边缘文化的形态而存在。

    2018年05期 No.212 144-150+170-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304 ] |[阅读次数:463 ]

艺术学研究_本期视点:台湾戏曲与电影

  • 论日本侵占时期台湾内台歌仔戏的海派倾向

    简贵灯;

    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海派京班迭次渡台演出,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台湾的戏剧版图。一方面京剧一跃成为台湾地区最受庶民欢迎的戏曲剧种;另一方面受京班的刺激,尚处野台阶段的台湾歌仔戏班纷纷聘请滞留台湾的京剧演员充当戏师、搭班演出,邀请海派画师加盟舞台设计,全盘吸收海派京剧擅长的真刀真枪、连台本戏、机关布景,甚至沿袭京班的演出体制,迅速地由民间小戏成长为商业大戏。海派京班不仅形塑台湾京剧的海派风格,同样促成了台湾歌仔戏剧场艺术上的海派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歌仔戏受京班的熏染而改变它本身的艺术。

    2018年05期 No.212 151-15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16 ] |[阅读次数:487 ]
  • “后海角时代”台湾新导演作品中的在地精神与身份表述——魏德圣、钮承泽比较研究

    黄诗娴;

    2008年《海角七号》创下5.3亿新台币的票房纪录成为台湾电影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后海角时代"涌现出一批新生代导演群,在电影题材与创作、制作与行销、票房收益等方面打开了台湾电影与以往各时期不同的新局面。魏德圣、钮承泽是其中重要的两位新生代导演,通过对二人的成长背景与创作经历、电影主题与内容、电影发展路径的比较可见,魏德圣为土生土长的台湾本省人而钮承泽为迁台外省二代,二人都受到台湾新电影不同程度的影响;魏德圣不断尝试挑战台湾的本土"大片",而钮承泽则着力于探索两岸合拍合制以及两岸题材电影;魏德圣将台湾建构为由史至今外族侵略下形成的多元文化的后殖民岛屿,钮承泽则再现了在1949大迁徙之后在国民政府影响下与大陆不可断连的台湾。

    2018年05期 No.212 158-165+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436 ] |[阅读次数:198 ]

  • 本刊稿约

    <正>欢迎您向《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请您进入本刊"在线办公系统"进行网上投稿,并请遵守以下约定:一、来稿请署明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学士学位可省略)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二、来稿应在正文前附论文摘要200字以内、关键词3-8个及中图分类号,文后附文章的英文题目、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

    2018年05期 No.212 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428 ] |[阅读次数:8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