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用军;
两岸互动进入"大海峡时代"新阶段,闽台高教发展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要科学分析、理性应对,选择最优化战略行动计划促进"海西"高等教育先行先试。运用SWOT方法反演福建高教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结合"大海峡时代"社会经济和教育文化外向型发展趋势,构建福建高等教育发展矩阵,探讨"十二五"期间高教发展战略"福建模式"的可行性行动计划,以高教互动推进两岸政经、文教互动。
2010年04期 No.163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63 ] |[阅读次数:0 ] - 洪恩强;胡天佑;杨广晖;
20世纪9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为应对同时出现的教学质量开始下降的趋势,在台湾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评鉴机构的推动下,Office Hours制度被普遍应用于台湾地区高校的教学与管理之中。从实践来看,它已成为增进师生良性互动、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成效、提升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的有效机制。文章分析了Office Hours制度的实施背景,介绍了Office Hours制度的具体实践,在总结Office Hours制度特点的同时探讨了其对大陆高校的有益启示。
2010年04期 No.163 51-5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73 ] |[阅读次数:0 ] - 张云瑾;
近年来台湾地区学术机构知识库发展迅速,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方面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水平。台湾地区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受到其行政主管机关的重视和支持,采取了"中心+种子机构+参与机构"的组织模式和"分布存储、集中呈现"的服务方式,对知识产权问题的处理以及收录资料的质量控制采取了多种方法,利用各种手段宣传推广机构知识库。这些经验值得机构知识库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大陆地区借鉴。
2010年04期 No.163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350 ] |[阅读次数:0 ]
- 谭学纯;林大津;2010年04期 No.163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K] [下载次数:213 ] |[阅读次数:0 ]
- 萧国政;
本文以吕叔湘先生的著名例句为例,阐述了面向语言信息处理的"语法三个世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句位"、"句位识别"及"内外信息结构"等概念,揭示了"他的老师当得好"的歧义指数和语言成因,进一步说明了语法研究三个世界理论与三个平面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与修辞研究的关联点。
2010年04期 No.163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865 ] |[阅读次数:0 ] - 吴礼权;
语言的发展基于语言的运用。汉语中的许多比喻词、借代词、拟声词、量词等的产生与发展,都与修辞有密切的关系。研究汉语史应该包括对汉语修辞史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汉语发展史的体系。其理由至少有这样三点:(一)许多语言现象得以产生需要用修辞学的理论来解释;(二)结合修辞来研究汉语史,可以帮助正确解释词义;(三)结合修辞研究汉语史,可以帮助考证、校勘。
2010年04期 No.163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581 ] |[阅读次数:0 ] - 游星雅;晚郎;
《文心雕龙》展现出一种由"天地"而"人文"的具有浓厚"自然"特性的认知模式,其基本思想是人文取法自然:用自然法则比照人文现象,用自然的道理阐释修辞原理,用自然规律指导语言运用。我们把《文心雕龙》的这种思想特征概括为"自然修辞观",这是一种着眼于借"人"以外的"超人"因素来解释修辞现象的思想观念。这种"天地人文"式的观念是有历史传承的,在我们的初期文化里大量存在。就当下来看,"自然修辞观"成为广义修辞学思想源头之一。
2010年04期 No.163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442 ] |[阅读次数:0 ] - 胡习之;
修辞效果是修辞行为的结果,通过表达而产生。它是修辞主体通过调控语言而对接受对象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结果。修辞效果具有客观性、综合性、变化性,其表现形式有多种。修辞效果的评价需立足修辞主体的表达,围绕修辞目的,并由个人行为上升至社会行为来评价。修辞效果评价的根本标准就是修辞目的的契合程度。
2010年04期 No.163 81-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050 ] |[阅读次数:0 ]
- 韩荣和;关今华;关山虹;
在人权体系中,基本人权的提出、形成、发展和不同时期类型的固定化,是至关重要的价值取向;随着现代国际人权运动的勃兴所带来的基本人权各种态势发生的变化,必须澄清与基本人权相区别的相关概念,以便将基本人权作为切入点,重视确立基本人权获得优先保障的地位。尊重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充分体现了一切人权的本质,必须从立法、政策和实践积极推动当今各国基本人权化和国际人权一体化的进程,最终为实现和谐社会和世界大同打开通道。
2010年04期 No.163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263 ] |[阅读次数:0 ] - 陈诚;
公车改革作为有关政府自觉规范权力运作、寻求先行法治化的一种尝试,其所蕴含的宪政意义和积极因素并不亚于诸多宏观的政治法律体制改革。但是在受到高度评价的同时,这一被政府赋予促进公共善之使命的改革举措也遭遇公众广泛的质疑,基于宪政视域考察所得出的不信任本源集中于程序缺陷引发的若干消极因素。对程序缺陷的矫正成为解惑公众质疑和应对车改系存问题的关键。而程序导向性的矫正措施可以衍生出某种以公众民主参与为特征的更高层次的新型政府决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弭民主政府与公民不信任的传统冲突。车改本身的积极因素与对其系存的消极因素的矫正机制相结合,折射出政府权力运作迈向宪政格局的曙光。
2010年04期 No.163 128-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91 ] |[阅读次数:0 ] - 王竹;
现代侵权法的数人侵权行为承担连带责任的理论基础从"主观说"转化为"关联共同说",对共同危险行为的体系定位产生了重大影响。共同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基础不再是共同过失,而是客观危险的可责难性。共同危险行为侵权责任构成的因果关系应采"群体危险行为"理论。共同危险行为人应该承担连带责任,并按照客观危险比例进行最终责任分担。证明自己没有实际造成损害的共同危险行为人,应该对其他连带责任人承担补充责任。
2010年04期 No.163 138-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02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