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热点: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

  •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之维

    陈彩棉;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生态文明观是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当代新发展,是摈弃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价值观突变,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生态文明观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哲学依据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010年04期 No.16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799 ] |[阅读次数:0 ]
  • 三谈生态文明及其消费观的几个问题

    廖福霖;

    本文以福建省德化县为实证研究,阐述了协同发展生态文明各种经济形态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统一与最优化,促进城乡协同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作用。论证了各种经济形态的协同发展是促进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基本观点。

    2010年04期 No.163 6-1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319 ] |[阅读次数:0 ]
  • 论生态资本经营与生态服务补偿机制构建

    胡熠;黎元生;

    当今时代稀缺的自然生态资源,已转化为可以增值的经济资产;实施生态资本化运作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选择。生态资本循环运动过程既遵循市场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体现自然属性与资本属性的有机统一。保持生态资本循环运动的连续性,关键是构建符合生态资本营运要求的生态服务补偿机制,即着力解决"谁补偿谁"、"补偿多少"和"怎么补偿"三个基本问题。

    2010年04期 No.163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735 ] |[阅读次数:0 ]
  • 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变动关联特征及其Tapio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工业经济转型的分析

    王强;伍世代;李婷婷;

    本文就我国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变动关联特征与机制进行了动态跟踪,重点分析了经济转型背景下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特征及其与碳排放关联变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碳排放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分析。

    2010年04期 No.163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776 ] |[阅读次数:0 ]

福建师范大学文科博士点巡礼

学术专题:解析高校行政化

  • 大学行政化的生成与解构:多学科的视野

    陈金圣;

    大学行政化是当下我国大学诸种乱象的重要诱因,其成因既涉及高度集权的高等教育行政与大学管理体制及科层制管理模式等制度与管理层面,也牵涉国家意识层面对大学本质与功能认知的偏差,以及官本位思想浓厚、大学文化缺失等文化心理因素。相应地,要根治大学行政化之弊,须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从多学科的视野出发,建构良性的思想文化与制度体系。

    2010年04期 No.163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518 ] |[阅读次数:0 ]
  • 我国高校非行政化改革:内容与特征

    刘家明;巫春华;

    推行高校非行政化改革,首先要实现高校的自治化和法治化;其次,要打破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的泛行政化,实现部分职能和事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再次,要实行内部管理体制和方式的去官僚化、民主化和柔性化、人本化改革,从而保证高校中作为核心职能的学术事务能够实现自由、民主。最后总结了这些内容之间的层次关系和特征。

    2010年04期 No.163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292 ] |[阅读次数:0 ]
  • 公立大学的契约结构、相关的机会主义及其规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罗向阳;解飞厚;支希哲;

    公有制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公立大学的运行依赖于委托——代理制这种契约形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公立大学使得一群教师和一群学生避免了高昂的市场交易成本从而以较低成本走在了一起。从公立大学的内外部关系看,公立大学本质上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契约的绝对不完备性,使得作为代理人的公立大学及其经营管理者与作为委托人的政府、教师和学生都存在机会主义倾向,而委托人的机会主义在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中常被忽视。克服上述机会主义需要相应的规制安排。

    2010年04期 No.163 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304 ] |[阅读次数:0 ]

闽台区域研究:闽台高等教育研究

  • “大海峡时代”福建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SWOT分析

    冯用军;

    两岸互动进入"大海峡时代"新阶段,闽台高教发展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要科学分析、理性应对,选择最优化战略行动计划促进"海西"高等教育先行先试。运用SWOT方法反演福建高教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结合"大海峡时代"社会经济和教育文化外向型发展趋势,构建福建高等教育发展矩阵,探讨"十二五"期间高教发展战略"福建模式"的可行性行动计划,以高教互动推进两岸政经、文教互动。

    2010年04期 No.163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63 ] |[阅读次数:0 ]
  • 台湾地区高校Office Hours制度实践及其借鉴

    洪恩强;胡天佑;杨广晖;

    20世纪9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为应对同时出现的教学质量开始下降的趋势,在台湾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评鉴机构的推动下,Office Hours制度被普遍应用于台湾地区高校的教学与管理之中。从实践来看,它已成为增进师生良性互动、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成效、提升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的有效机制。文章分析了Office Hours制度的实施背景,介绍了Office Hours制度的具体实践,在总结Office Hours制度特点的同时探讨了其对大陆高校的有益启示。

    2010年04期 No.163 51-5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73 ] |[阅读次数:0 ]
  • 台湾地区机构知识库建设特点及其启示

    张云瑾;

    近年来台湾地区学术机构知识库发展迅速,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方面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水平。台湾地区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受到其行政主管机关的重视和支持,采取了"中心+种子机构+参与机构"的组织模式和"分布存储、集中呈现"的服务方式,对知识产权问题的处理以及收录资料的质量控制采取了多种方法,利用各种手段宣传推广机构知识库。这些经验值得机构知识库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大陆地区借鉴。

    2010年04期 No.163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350 ] |[阅读次数:0 ]

修辞学大视野:修辞学研究的外部空间和内部学理

  • 本期话题:修辞学研究的外部空间和内部学理

    谭学纯;林大津;

    2010年04期 No.163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K]
    [下载次数:213 ] |[阅读次数:0 ]
  • “语法三个世界”研究及修辞关联

    萧国政;

    本文以吕叔湘先生的著名例句为例,阐述了面向语言信息处理的"语法三个世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句位"、"句位识别"及"内外信息结构"等概念,揭示了"他的老师当得好"的歧义指数和语言成因,进一步说明了语法研究三个世界理论与三个平面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与修辞研究的关联点。

    2010年04期 No.163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865 ] |[阅读次数:0 ]
  • 修辞学与汉语史研究

    吴礼权;

    语言的发展基于语言的运用。汉语中的许多比喻词、借代词、拟声词、量词等的产生与发展,都与修辞有密切的关系。研究汉语史应该包括对汉语修辞史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汉语发展史的体系。其理由至少有这样三点:(一)许多语言现象得以产生需要用修辞学的理论来解释;(二)结合修辞来研究汉语史,可以帮助正确解释词义;(三)结合修辞研究汉语史,可以帮助考证、校勘。

    2010年04期 No.163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581 ] |[阅读次数:0 ]
  • 《文心雕龙》自然修辞观探析

    游星雅;晚郎;

    《文心雕龙》展现出一种由"天地"而"人文"的具有浓厚"自然"特性的认知模式,其基本思想是人文取法自然:用自然法则比照人文现象,用自然的道理阐释修辞原理,用自然规律指导语言运用。我们把《文心雕龙》的这种思想特征概括为"自然修辞观",这是一种着眼于借"人"以外的"超人"因素来解释修辞现象的思想观念。这种"天地人文"式的观念是有历史传承的,在我们的初期文化里大量存在。就当下来看,"自然修辞观"成为广义修辞学思想源头之一。

    2010年04期 No.163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442 ] |[阅读次数:0 ]
  • 论修辞效果及其评价

    胡习之;

    修辞效果是修辞行为的结果,通过表达而产生。它是修辞主体通过调控语言而对接受对象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结果。修辞效果具有客观性、综合性、变化性,其表现形式有多种。修辞效果的评价需立足修辞主体的表达,围绕修辞目的,并由个人行为上升至社会行为来评价。修辞效果评价的根本标准就是修辞目的的契合程度。

    2010年04期 No.163 81-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050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

  • 连词Though的标记性\无标记性用法:来自语料库的证据

    尤泽顺;

    本研究以Brown语料库和CLEC的统计结果和对比结果为基础,重点探讨英语连词though及其引导的从句的标记性\无标记性用法。文章认为"主句在前、though及其引导的从句在后"是英语的无标记性用法,其他则为标记性用法;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对连词though及其引导的从句的使用存在明显差异,即中国学生不能像本族语者那样习惯性地使用其无标记用法,同时过多或过少使用其标记性用法,这很可能是二语习得规律和母语负迁移双重影响的结果。

    2010年04期 No.163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92 ] |[阅读次数:0 ]
  • 关于“修饰语不影响句型”的若干思考

    吴晓芳;

    本文首先以句型的抽象性、生成性和句法结构的递归性论证"修饰语不影响句型"在理论上的合理性,并指出其在实践上的优点及理论上的瑕疵;其次,说明基于语料库的句型统计和分析的研究方法为修饰语是否影响句型的讨论提供了新视点,也提出了新课题。再次,说明张斌、胡裕树先生的句型分析法和句型理论的提出不是在1979年版的《现代汉语》中,而是在此前的张斌的《汉语句子分析的再认识》一文里。

    2010年04期 No.163 95-99+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43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

  • 晚唐静难军节度相关问题考——以《京兆翁氏族谱》为线索

    李军;

    根据《京兆翁氏族谱》及敦煌文献的记载,晚唐昭宗朝,翁郜曾先后以河西都防御使和河西节度使的身份兼领静难军节度使。虽然邠宁节度曾被唐僖宗赐号静难军,但此军号很快即被取消。所以,翁郜所兼领的静难军并非邠宁节度,而应是唐政府以旧有之军额所新设置的藩镇,其辖区当为陇右地区的河、兰等州。

    2010年04期 No.163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361 ] |[阅读次数:0 ]
  • 能力与声望的偏差:北宋中期招安武将彭孙研究

    籍勇;

    彭孙,北宋福建汀州人,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青年时期的彭孙协助官府平定叛乱因封赏不公而沦为盗贼,后率众为宋朝招安。彭孙招安后屡立战功,在所其经历的战争中表现勇猛,逐步由一名普通武官升至路级钤辖。但在彭孙为官过程中,宋朝其他官员多因他曾为盗贼这一经历而对其歧视,导致彭孙难以充分展现其军事才能并获得与能力相称的声望。

    2010年04期 No.163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24 ] |[阅读次数:0 ]
  • 宋代贡士庄考论

    金甦;毛晓阳;

    贡士庄是宋代专门为科举考生而筹资设立的教育经费组织。宋代贡士庄具有明显的教育公益基金属性,主要分布于江西、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四川一带。贡士庄的资产来源主要有官府财政拨款设立、官员改拨教育田产或废寺田产设立以及官员、士绅捐资设立三种类型。贡士庄的管理则有儒学管理、官衙管理、士绅管理的形式。资料记载表明,宋代贡士庄有较为明确的管理章程。元代初年,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宋代贡士庄多被政府籍没或改作书院田产。

    2010年04期 No.163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2K]
    [下载次数:233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简论基本人权

    韩荣和;关今华;关山虹;

    在人权体系中,基本人权的提出、形成、发展和不同时期类型的固定化,是至关重要的价值取向;随着现代国际人权运动的勃兴所带来的基本人权各种态势发生的变化,必须澄清与基本人权相区别的相关概念,以便将基本人权作为切入点,重视确立基本人权获得优先保障的地位。尊重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充分体现了一切人权的本质,必须从立法、政策和实践积极推动当今各国基本人权化和国际人权一体化的进程,最终为实现和谐社会和世界大同打开通道。

    2010年04期 No.163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263 ] |[阅读次数:0 ]
  • 宪政视域中的公务车制度改革:意义·质疑·解惑

    陈诚;

    公车改革作为有关政府自觉规范权力运作、寻求先行法治化的一种尝试,其所蕴含的宪政意义和积极因素并不亚于诸多宏观的政治法律体制改革。但是在受到高度评价的同时,这一被政府赋予促进公共善之使命的改革举措也遭遇公众广泛的质疑,基于宪政视域考察所得出的不信任本源集中于程序缺陷引发的若干消极因素。对程序缺陷的矫正成为解惑公众质疑和应对车改系存问题的关键。而程序导向性的矫正措施可以衍生出某种以公众民主参与为特征的更高层次的新型政府决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弭民主政府与公民不信任的传统冲突。车改本身的积极因素与对其系存的消极因素的矫正机制相结合,折射出政府权力运作迈向宪政格局的曙光。

    2010年04期 No.163 128-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91 ] |[阅读次数:0 ]
  • 再论共同危险行为——以客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理论为视角

    王竹;

    现代侵权法的数人侵权行为承担连带责任的理论基础从"主观说"转化为"关联共同说",对共同危险行为的体系定位产生了重大影响。共同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基础不再是共同过失,而是客观危险的可责难性。共同危险行为侵权责任构成的因果关系应采"群体危险行为"理论。共同危险行为人应该承担连带责任,并按照客观危险比例进行最终责任分担。证明自己没有实际造成损害的共同危险行为人,应该对其他连带责任人承担补充责任。

    2010年04期 No.163 138-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022 ] |[阅读次数:0 ]

思想政治教育

  • 序差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系的实践形态

    杨建义;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肯定与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质疑,留下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系的探讨空间。序差①互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系的实践形态。序差体现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互动体现了教育对象的主体诉求,二者的矛盾运动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与张力。

    2010年04期 No.163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556 ] |[阅读次数:0 ]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与激励机制问题分析

    鄢奋;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与激励机制问题倍受学术界关注,成为该领域的前沿问题。本文从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概念及特点开始,运用文案分析法对2001年至2009年全国CN刊物公开发表的52篇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论文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主要影响因素的优先序研究,并围绕如何激活"教师因素",进行合理的激励机制设计。

    2010年04期 No.163 152-15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681 ] |[阅读次数:0 ]

教育学

  • 跨国教育动因分析及其本土关注

    张宁;

    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跨国教育是指学习者的学习所在国不同于教育提供机构所立足国家的教育活动。这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趋势的产生既有国际性的共同驱动因素,也因各国不同的背景与条件而有着各自的特殊驱动因素。对这些驱动因素的深刻分析与理解将有助于我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跨国教育的大环境之中,对各种动因的本土关注是我国在输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保持本国独特性,同本国情况相适应、相融合的必然要求,其最终目的在于增强本国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性。

    2010年04期 No.163 157-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27 ] |[阅读次数:0 ]
  • 20世纪英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

    郭小利;

    本文以20世纪英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思想、重要改革实践为主线,将其概括为5个阶段:1、20世纪初至30年代,新技术引发了"音乐鉴赏运动";2、20世纪40-50年代,战争及战后时期凸显音乐的精神教育功能,强化音乐表演传统;3、20世纪60-70年代中期,受先锋派音乐家影响,专业作曲家将当代音乐引入课堂,实施作曲教学;4、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音乐教育研究趋于理论化,通俗音乐进音乐课堂;5、20世纪80年代晚期至世纪末,政府对教育管理力度加强,《国家课程》的出台为音乐教育的评估和学科地位提供了法定基础。

    2010年04期 No.163 164-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555 ] |[阅读次数:0 ]

福建师范大学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