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豫闽;
闽台区域文化与闽台民间美术既是一种相互关系又是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针对复杂多变的民俗美术事象,我们提出了艺术文化域、艺术文化层和艺术文化史的三维文化空间,并以此厘清闽台民间美术研究的科学体系。
2007年06期 No.147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784 ] |[阅读次数:0 ] - 陈铎;
台湾版画从古代以雕版图书插图为代表的复制木刻,到20世纪40年代现实主义版画都是直接移植于大陆,其中与隔海相望的福建的渊源最深,关系最密切。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台湾现代版画运动中,来自福建的画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06期 No.147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138 ] |[阅读次数:0 ] - 黄忠杰;
本文针对台湾传统宫庙剪瓷雕艺术发展的现状,对台湾传统剪粘艺术的主要传承人、装饰题材、制作工艺以及承作方式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发掘和认识台湾传统宫庙的剪粘艺术,进一步了解海峡两岸的民间美术形态,同时感受闽南民间美术所涵盖的本土原创魅力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2007年06期 No.147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668 ] |[阅读次数:0 ] - 陈新凤;郑玉玲;
闽台汉族民间音乐是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纵向上看,闽台汉族民间音乐多承中原古乐遗风,古代各个时期的音乐现象在闽台音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遗存;从横向上看,闽台丰富多彩的音乐品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闽台音乐善于改造外来音乐,兼收并蓄,与时俱进,造就闽台汉族民间音乐的辉煌。
2007年06期 No.147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397 ] |[阅读次数:0 ] - 谢丽萍;
通过比较连城道教经韵与客家山歌在旋法特点和衬词衬句方面的共同特点,探讨连城道教科仪音乐与客家山歌的关系,揭示出连城道教音乐具有与民间音乐紧密相关这一道教音乐所共有的特征;通过对连城与龙虎山天师道在科仪类型和内容、龙虎山"上清腔"经韵与连城道教经韵的典型旋律型的比较,表明连城道教科仪及其音乐与龙虎山天师道的渊源关系。
2007年06期 No.147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7K] [下载次数:291 ] |[阅读次数:0 ]
- 谭学纯;
本文讨论三个问题:一、全球视野和中国修辞学学科形象重建;二、全球视野和中国修辞学研究的创新动能;三、全球视野和中西修辞学研究学术智慧的双向流动。作者认为:中国修辞学融入全球视野中的同类研究格局,需要消化外部智慧,更需要以自己的学术形象和民族身份的清晰度,进入全球视野。
2007年06期 No.147 60-6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496 ] |[阅读次数:0 ] - 温科学;
一般认为,中国现代修辞学是借用了西方修辞学结构框架建立起来的一门学问。但自上世纪末开始,这种看法发生动摇。有人认为中西修辞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问,有人则认为中国修辞学当初借来的结构体系是西方人弃之不用的东西。人们一直为这些疑问所困扰,对修辞学的发展前途感到迷惘。为了更清楚地辨别现代修辞学的发展方向,促进中国修辞学在新世纪的改革创新,本文对中西现代修辞学展开调查,以便认识两者的差距,从中找到修辞学科的发展空间。
2007年06期 No.147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867 ] |[阅读次数:0 ] - 高万云;鹿晓燕;
本文把中国修辞学现状的产生原因归结为修辞的实用性和即时性,前者决定了修辞学研究的分散性和隐没性,后者遮蔽了修辞学研究的规律性与客观性。在此认识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修辞学建构的分层理论,并揭示了修辞学研究的特有方法和方法体系。
2007年06期 No.147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633 ] |[阅读次数:0 ] - 鞠玉梅;
本文拟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探究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关于修辞学在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广泛而深刻的问题,它探索在建立和维护一个社会时修辞学的特殊功能,探讨人类是否依靠修辞创造和谐,达到一个理性社会所需要的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协作、最终取得同一性以及共同的社会价值取向。本文将修辞置于社会结构关系和社会人际互动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分析社会心理认知、话语认知与修辞行为的动态共变关系,揭示修辞的规律与目的,探讨修辞的本质与功能。
2007年06期 No.147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919 ] |[阅读次数:0 ]
- 陈桂蓉;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较为丰富的关于危机的思想理念,主要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自然危机意识与社会危机意识兼具;二是危机的处理和防范注重德性。中国传统危机意识并未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占主导地位,从思想根源上看乃是"天人合一"的理念所致;从社会根源上看乃是封建专制的弊端所致。当今,在和谐社会构建中,传统危机意识可在以下方面彰显其现代价值:一是善于正视矛盾,居安思危;二是善于处理矛盾,临危不乱;三是善于化解矛盾,以和为贵。
2007年06期 No.147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430 ] |[阅读次数:0 ] - 沈慧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排斥竞争,但这种竞争不是尔虞我诈、你死我活、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而是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个体适应良性竞争所需要的竞争力也必须是良性竞争力——既能给个人带来成功又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竞争力。美德正是这样一种良性竞争力。
2007年06期 No.147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18 ] |[阅读次数:0 ] - 张莉;
法律人格除了包含传统民法人格理论中所指的主体(狭义之人格)、主体资格(民事权利能力)、人格利益内涵之外,还应包括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之内涵。其中主体(人格)和主体资格(民事权利能力)体现抽象层面上的法律人格,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体现具体层面上的法律人格,而人格利益则是法律人格的内在客体。
2007年06期 No.147 95-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37 ] |[阅读次数:0 ] - 李炳安;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两性工作平等权从其内容看,既包括平等的就业权,又包括平等的劳动待遇权利;从其表现形式看,既包括形式平等,又包括实质平等。雇佣者对两性工作平等权的侵犯,从内容看,常表现为差别对待、排斥对待、或优惠对待;从侵犯方式看,又可分为直接歧视和间接歧视。我们应该在加强雇佣者责任的同时,不断强化行政监察的职能和完善司法救济的程序,促进两性工作平等权的实现。
2007年06期 No.147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11 ] |[阅读次数:0 ] - 杨雅华;
流浪乞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流浪乞讨的管理和控制是任何朝代的统治者都要面对的问题。中西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对流浪乞讨行为管理和控制上的差别。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推进了我国现阶段在流浪乞讨规制上的法治化进程。
2007年06期 No.147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713 ] |[阅读次数:1 ]
- 徐巍;黄民生;
本文利用相关系数和灰色综合关联度对福建省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并通过灰色动态协调模型和运输弹性系数分析了"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福建省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得出福建省的交通运输虽然在"十五"时期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上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且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的发展速度尤其缓慢;这主要是由于对交通运输的投资力度不够,福建省又受其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所造成的,根据以上定量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2007年06期 No.147 115-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338 ] |[阅读次数:0 ] - 朱鹏颐;
海峡西岸拥有优势的港口资源,港口经济对发展本区经济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物流业能够带动港口经济的发展。在分析本区港口物流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港口现代物流的战略思路,即更新观念,深化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加速港口建设,建立综合物流体系,开发物流需求,壮大物流企业,拓展物流业联盟,构建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和人员培训。
2007年06期 No.147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96 ] |[阅读次数:1 ] - 赵东喜;
本文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福建省入境旅游、经济增长与对外开放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福建入境旅游收入、国际旅游人数、经济增长与对外开放存在协整关系;国际旅游收入受经济增长与对外开放影响效应大于其自身及入境旅游人数的影响效应;入境旅游市场对改革开放有先导窗口作用,国际旅游收入增长对经济增长与对外开放的正向作用时滞较长;入境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依托性增强。
2007年06期 No.147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887 ] |[阅读次数:0 ] - 贺东航;
改革开放后,福建南部一个新侨民在家乡所创办侨资企业在与家乡的多重互动中,对侨乡地域化的产业形成起了关键的作用。透过乡土—海外网络所产生的特有效应,侨村大小企业如雨后春笋出现,尤以制伞行业迅速崛起。在此一过程中,侨资企业对村庄的影响,不仅表现为一种经济方式,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村庄治理的社会结构和组织结构,这里既有现代化工业的建设和新式公共事业的兴办、也有侨村组织形式和权力格局的重新建构,以及传统文化价值在侨村的接续。
2007年06期 No.147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375 ] |[阅读次数:0 ] - 庄惠明;王珍珍;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当今经济全球化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本文在对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相关概念进行进一步梳理和界定的基础上,对其理论与经验研究做了归纳并加以评述,旨在把握该领域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007年06期 No.147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079 ] |[阅读次数:0 ] - 孙智英;
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由于起点低、规模小,信用能力相对不足,由此带来融资受限制等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下,企业信用资源是综合的、由多方面构成的,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信用资源开发不足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开发企业信用资源的思路,以此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2007年06期 No.147 143-147+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04 ] |[阅读次数:0 ] - 王成超;黄民生;
资源的共享以及与区域的互动是大学城的两大特征,因而,共享理念与互动理念是大学城的理论基础。而这两个理念在不同的大学城其表现程度不一样,为此,便形成了不同的内部空间结构。在对目前我国大学城分析考察的基础上,初步将我国大学城的内部空间结构分为五种模式:向心平行带状模式、向心圈层模式、中心轴模式、轴向圈层组团模式以及梳状模式,并对每种模式作出了简要的评析以及案例分析。
2007年06期 No.147 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547 ] |[阅读次数:0 ] - 韦小丽;朱宇;
本文首先利用福州市"五普"流动人口数据,选取流动人口数量、密度、比重等指标分别从县市区和乡镇街道两个层次分析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再结合"四普"流动人口数据,绘制流动人口分布的LORENZ曲线,从时间动态角度探讨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并依据流动人口密度区位商(Q)将福州市流动人口分成三个类型区,最后探讨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
2007年06期 No.147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650 ] |[阅读次数:0 ]
- 余岱宗;
本文认为,文体研究,除了重视文体的常态特征,更要重视文体的变态特征。只有充分甄别文体的变态,重视亚文体的亲缘性和变异性的研究,才可能文学的文体走向丰富和多样。而这,恰恰是文体研究的难点所在。
2007年06期 No.147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230 ] |[阅读次数:0 ] - 李小荣;
佛教文化传播最主要的方式有二:一是佛典翻译,二是教义宣畅,由此产生了两类性质迥异的文体,即经典文体和应用文体。它们对中国古代文体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有的直接得名于佛典翻译,如偈、绝句与散文;有的得名于教义宣畅,如导文与散花词;有的则是华梵文体共同作用的产物,如志怪、传奇、变文等。
2007年06期 No.147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806 ] |[阅读次数:0 ] - 孙纪文;
《淮南子》美学新蕴涵体现在:在"道事合一"哲学思考中将美学问题现实化和政治化,对儒道两家美学思想进行了扬弃;自在自觉的空间意识带来三重审美意蕴。因而以宏阔的视角、辩证的眼光观照美的一切,既看重美的审美性,又看重美的功利性和现实性,就成为《淮南子》美学新蕴涵的主导内容。哲学观的新变和审美需要的新变是《淮南子》美学新蕴涵生成的两个主要缘由。
2007年06期 No.147 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379 ] |[阅读次数:0 ] - 孙立新;王英志;
近代宋诗派中坚人物何绍基的诗学理论独树一帜,这也体现在他的论诗诗中。其论诗诗主要涉及诗学的本源论、功能论、灵感论、风格论、批评论。何氏认为忧悯之情是最为根本的诗情,醉酒、饥饿等生理状态更容易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状态,这些都是新意迭出之见。其论诗诗的写作虽然体现出一种宽容圆通的思维特点,但也难免一定程度的保守和片面。
2007年06期 No.147 176-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389 ] |[阅读次数:0 ] - 涂秀虹;
明代讲史小说文体的兴盛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论述的是建阳刻书对明代讲史小说文体兴盛所起的作用。建阳书坊在典范作品的刊行、作家队伍的建设、新讲史小说的编撰、销售市场的形成与读者群体的培养等方面,都为讲史小说的文体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06期 No.147 182-18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521 ] |[阅读次数:1 ] - 辜也平;
中国古代的传记文学始终没成为一种独立的文类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主要提倡者胡适和朱东润对传记文学的具体理解与把握明显受到传统史传观念的影响,这种因袭的"历史"重负,在他们以及吴晗等人的写作中表现得很明显。而极力强调传记文学的文学属性的郁达夫、茅盾,以及鲁迅、郁达夫、郭沫若等明显突破"史传"樊篱的传记文学创作则始终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表明: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在观念上强调作品的史鉴功能,牺牲艺术的趣味性;重视宏大历史叙事,忽略个人化、生活化的叙事;以考据方法取代艺术的虚构与再现;推崇纯客观的史学叙述,抑制情感化、个性化的艺术显现。这种"历史"的重负,正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发展不能尽如人意的关键所在。
2007年06期 No.147 18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941 ] |[阅读次数:0 ] - 管宁;
本文从传媒时代文学格局、文学生产体制与机制的关系;大众传媒时代文学审美表现上的主要特征;文学写作"欲望化"倾向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写作的"猎奇化"现象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成为学术热点的大众传媒与文学生产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作了较为全面的述评。
2007年06期 No.147 197-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762 ] |[阅读次数:0 ] - 黄黎星;孙晓辉;
中国古代乐律学的理论体系与架构,是在整个思想文化大背景的笼罩、影响下发展的。其中,通过阴阳五行、天文历数、地域方位等自然哲学的观念及其相应的值配模式,使《易》学象数模式的象征体系与乐律学的理论体系与架构形成了通融互摄的阐释发挥的关系网络,这一形态,对古代乐律学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对《易》学与古代乐律学的文化解释功能群叠加的问题展开论述,以探明古代乐律学的重要文化特征。
2007年06期 No.147 203-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400 ] |[阅读次数:0 ] - 蔡丽红;
中国明代的科学与艺术巨匠朱载堉,在华夏舞蹈教育发展过程中同样是一个功垂青史的杰出先行者。他在舞蹈学科建设最为根本的三个领域:对象本体特质把握、专业教育理论建设和教材体系创编上,都作出了非凡的贡献。本文对朱载堉这三个领域的主要理论贡献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朱氏舞学理论的重要历史意义。
2007年06期 No.147 211-217+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下载次数:50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