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区域研究:闽台经济研究

  • 台商大陆研发投资的现状与特点——以昆山制造业台商为例

    郑胜利;

    随着中国大陆经营环境的变迁,台商的营运模式不断有所提升,当地研发活动与合作也随之展开。本文通过对昆山制造业台商在大陆研发投资的动因、设立研发机构的性质和类型、未来趋势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并结合台湾方面的相关实证研究文献,描述和考察台商大陆研发投资的现状与特点,并探索台商集聚区未来吸引台商研发投资的目标和策略选择。

    2007年03期 No.14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55 ] |[阅读次数:1 ]
  • 福州的三坊七巷与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

    林航;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由三坊七巷文化孕育出的一批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严复、陈衍、陈岱孙和陈彪如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01年严复翻译的亚当.斯密的《原富》的出版,标志着现代经济学被引入中国。回顾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头,从三坊七巷走出的这群人对中国现代经济学的贡献,重新审视今天中华民族和平崛起时期的经济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对未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2007年03期 No.144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2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SOM神经网络的城市圈内部差异性探究——以厦漳泉城市圈为例

    王强;伍世代;

    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影响,城市圈内部应该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性。本文运用SOM神经网络对厦漳泉城市圈内部城镇发展水平进行识别、分类,并进一步结合“核心区、聚集区、扩散区”等适合研究城市圈的空间尺度进行数据的空间组织,最后得出厦漳泉城市圈在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并对以后有关城市圈的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

    2007年03期 No.144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367 ] |[阅读次数:0 ]
  • 城乡协调发展的典型分析——以福建泉州为个案

    黄水木;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泉州市在国家投入少、工业基础差的背景下,注重城乡统筹,逐步形成了以政府调控为主导,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经济实力为支撑,多元推进,开放带动的城乡协调发展模式,取得较好实效,其经验和做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研究泉州城乡协调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7年03期 No.144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69 ] |[阅读次数:0 ]

修辞学大视野

  • 话本小说:市民道德修辞的话语类型及其语义

    朱玲;肖莉;

    话本小说借助道德修辞教育民众,其道德修辞呈现为三种话语类型:基于道德标准的人物和事件议论句;用于道德指导的格言俗语引用式祈使句;富于道德内涵的故事陈述句。文化来源的复杂性,导致这三种话语类型语义的一致或冲突。

    2007年03期 No.144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81 ] |[阅读次数:0 ]
  • 体验认知·惯习·语言礼貌

    谢朝群;林大津;

    语言礼貌研究虽已成为一门显学,但仍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澄清和解决。受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认知观和法国社会哲学家Pierre Bourdieu惯习观的启发,本文通过分析指出,语言礼貌扎根于人类的认知体验,具有身体基础,具有体验性;礼貌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言后之效,是个人以体验认知和惯习为基础,结合语言形式、语境、意图、情感等诸多复杂因素做出评价的结果。由于评价行为具有争议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仅仅凭借语言形式作出礼貌或不礼貌的评价不一定行得通。本文最后得出结论:认知评价应当成为语言礼貌研究的核心。

    2007年03期 No.144 33-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779 ] |[阅读次数:0 ]
  • 论转义修辞在话语活动中的审美认知作用

    谭善明;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构造观念的过程中,以转义修辞的方式加以审美地把握,并由此建构了我们的认知。转义修辞建构认知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以审美的方式作用于人的主观观念,首先通过语言以感性的、形象的、情感的力量影响或改变人的判断、理智甚至思维。新诞生的话语欣喜地以审美击破旧的认知、构建新的认知,这体现了审美与认知的统一,转义修辞通过确立审美认知解构了概念认知。

    2007年03期 No.144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12 ] |[阅读次数:0 ]
  • 古代书画审美同义词研究方法试探

    郑敏惠;

    作为审美认知产物的审美语词,其语义层次反映了审美经验的层次和形态。功能意义处于语义的表层,是审美认知中理性思维的体现。联想意义潜伏在语义的底层,是审美认知中感性思维的载体。不同的语义层次具有不同的特点,故对审美同义词的比较研究应分两个层面分别进行辨析。

    2007年03期 No.144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87 ] |[阅读次数:0 ]

学术专题:中国金融史研究

  • 金融发展理论的变迁与创新

    陈晓枫;叶李伟;

    作为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经济学解释,金融发展理论的演变经历了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深化理论、金融内生理论等不同发展阶段。这些理论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影响是显著的,教训也是深刻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的新形势下,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致力于寻求适应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金融发展理论的突破,其中由白钦先教授提出的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金融功能演进为视角、金融效率的提升为战略目标的新的全面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2007年03期 No.144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956 ] |[阅读次数:0 ]
  • 五口通商时期的银元风潮与近代中国金融的发展

    林日杖;

    五口通商时期的银元风潮,是这一时期金融风潮的核心问题。它的产生与解决是中外有关各方为了自身利益进行博弈的结果。外国中小洋行,大洋行与外国银行,中国钱庄,中国贸易商等中外商人,以及中国、美国、英国等国有关当局都卷入了这场风波。他们从不同的利益角度提出了银元改革的主张。银元问题的解决,是中国近代金融史与中国近代经济史上一件大事。

    2007年03期 No.144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666 ] |[阅读次数:0 ]
  • 近代中国银行业资金运作变迁及其绩效探析

    兰日旭;

    银行业受收益高低的影响,在近代经历了两次大的资金运作重心转移:前一次是在一战前后由商业流通领域向工业企业倾斜;后一次是1920年代末以后向企业、保险、证券等业投资,形成混业趋向。通过转变,银行资金运作重心越来越靠近产业,但对产业资本的形成作用是有限的。

    2007年03期 No.144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496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论“虚拟主体”之法律地位

    林旭霞;

    “虚拟主体”是指以TCP/IP协议为基础在互联网上虚构、假设的网络行为的实施者。在处理网络争端的过程中,人们提出:虚拟空间中虚拟的“人”能否人格化,从而成为法律“人”?通过对法律人格内涵、标准的分析发现,虽然法律人格在现代社会呈现扩张的趋势,但赋予“虚拟主体”法律人格的设想没有法律上的进路。“虚拟主体”是民事主体在网络环境下的身份,它代表了不同的现实主体在网络活动中不同的地位并体现了他们的特定的利益。

    2007年03期 No.144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678 ] |[阅读次数:0 ]
  • 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理念与立法选择

    魏树发;

    本文提出并分析了我国现行精神病人监护制度面临的社会背景问题和制度本身问题;从借鉴的角度,介绍分析了以德国为代表的法定监护型、以英国为代表的意定监护型、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型三种典型立法模式,面向我国立法归纳总结了成年人监护制度的三大新理念和我国的五大立法选择性课题,即尊重本人的自己决定权、重视人身监护、维持本人生活平常化等新理念和制度的利用对象、立法模式的选择、法定监护的方式、意定监护、构建国家社会支持体系等课题。

    2007年03期 No.144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2363 ] |[阅读次数:0 ]

文学艺术研究

  • 中国古代战争小说与汉民族宗教意识

    陈颖;

    汉民族宗教意识对中国古代战争小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道教的“泛神论”与神秘主义思想幻化为战争小说中的战阵斗法等魔幻情节,佛教的虚无主义思想对战争之政治是非进行了解构。前者更多地侧重于“技”层面的展示,后者则倾于“理”层面的叙说。

    2007年03期 No.144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73 ] |[阅读次数:0 ]
  • 话语重构与身份认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文本生产

    钟希明;

    运用话语理论考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一文本的“话语重构”现象,分别从写作初衷与创作过程中存在的悖论、版本变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动态复杂的生产过程与意识形态氛围对于文学生产的隐蔽控制;进而探讨这一重构现象潜在的主观原因,即丁玲努力寻求自我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身份认同;指出作家既是话语重构的主体,同时也是话语权利的重构对象。

    2007年03期 No.144 97-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35 ] |[阅读次数:0 ]
  • 论英语图像诗的文体革命意义及文体价值

    王珂;

    诗是最讲究形式技巧和文体范式的语言艺术,诗形不但是构成诗的文体范式的基础,还能够呈现诗人的诗艺水平。英语诗歌诗体的不稳定性使英语诗人有更多的文体自由,英语图像诗的历史悠久。现代图像诗运动正是自由诗革命的一部分,一些具像诗堪称极端的自由诗。图像诗既有增加美感的形式价值,也有使诗意增值的内容价值。图像诗创作具有特殊的文体革命意义,图像诗具有特殊的文本价值、文体价值及诗体价值。

    2007年03期 No.144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50 ] |[阅读次数:0 ]
  • 庄子美学精神与古代山水画

    林可济;

    先秦道家推崇“道”,把它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庄子将老子对外部世界“道”的关注,转移到对个体内在自由的要求。因此,有人把庄学实质说成是美学,是最恰当不过的。魏晋“玄学”实质上是道家思想的发展,并以庄学为中心的。玄学与佛学也是相通的。老庄哲学思想,尤其是庄子的审美精神,对中国古代绘画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007年03期 No.144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7K]
    [下载次数:672 ] |[阅读次数:0 ]
  • 明清时期江南地域的商业氛围对绘画的影响

    郭建平;

    剖析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域的商人及商业氛围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说明明中期后,发达的商品经济会有足够的力量影响一个地域的艺术。

    2007年03期 No.144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355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

  • 也谈语感之“语”

    潘新和;

    本文对当今语文界具有较大影响的“语感中心说”进行检讨。指出其主张的语感之“语”为“言语之语”而非“语言之语”,有失于片面。认为语感之“语”应并包两个层面:语言之语和言语之语。语感包含三种意义指向:基础语感;体式语感;语境语感。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人的语感认知结构。

    2007年03期 No.144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629 ] |[阅读次数:0 ]
  • 论张斌、胡裕树的语法思想

    林玉山;吴晓芳;

    论述了张斌、胡裕树广义形态论、语句分析理论、三个平面理论等重要语法思想的共同点,并论述了张斌、胡裕树各自的语法思想及其来源和发展。

    2007年03期 No.144 126-130+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46 ] |[阅读次数:0 ]
  • 从义素传承看“差(一)点儿VP”、“差(一)点儿没VP”的语法化——兼论一批所谓对立格式

    刘永耕;

    “差(一)点儿”是动词性固定结构。“差(一)点儿VP”句式整体意义表示“事态发展很接近某一程度”,并且强调这一发展的艰难性或不可抗拒性。“差(一)点儿没VP”句式有两种:A式实质上就是“差(一)点儿VP”句式,B式是“差(一)点儿VP”句式进一步语法化的形式。通常所说的这一类“对立格式”,大多是处于演化(主要是语法化)不同阶段的同一个句式,本文从义素传承角度对这类句式演化的几种代表模式作了探讨,认为句式的语法化主要表现为语用新义的固化和传承。

    2007年03期 No.144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796 ] |[阅读次数:0 ]

社会学

  • 论中国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演进

    王岗峰;

    中国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经历过“中体西用”发展观、资本主义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发展观三个阶段。洋务运动是在“中体西用”观指导下晚清政府所主持的现代化的第一步,它引进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经济和社会的基础结构中植入了最根本的现代化因素。严复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面翻译、介绍西方现代思想,成为“西学第一人”。中国人第一次意识到发展不仅是器物,即经济层面的,还应涉及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教等方面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践,是社会现代化全面发展的初步尝试。新中国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又大起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后,寻求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模式之路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根据本国国情,走与苏联经典型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的发展道路;二是根据本国国情,走与其它国家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其最新成果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007年03期 No.144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71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山区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杨立英;

    本调研报告基于对福建省山区农村的深入调查与研究,首先从五个方面概括了近年来福建省山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成绩,分析了福建省山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条件与环境,总结并分析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进程中福建省山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困难与挑战,最后,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乡风文明的视角,尝试性地提出了推进福建省山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2007年03期 No.144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742 ] |[阅读次数:0 ]
  • 南部沿海地区农民“赌码”现象浅析——基于福建闽南地区赤湖镇某村的调查

    郑碧强;

    本文采用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福建闽南某村的“赌码”情况进行实证调查,进而分析了“赌码”泛滥于农村的深层次原因,最后就如何打击“私彩”,取缔“赌码”提出对策建议。

    2007年03期 No.144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79 ] |[阅读次数:0 ]
  • 关于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工作效益问题的探讨

    李岩丽;

    助学工作效益直接关系到国家有关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的落实和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成长、成才。要提高助学工作的效益,必须全面正确理解助学工作效益的内涵,客观分析影响制约助学工作效益的因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2007年03期 No.144 15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50 ] |[阅读次数:0 ]
  • 唐宋家训发展演变模式探析

    陈志勇;

    唐宋是中国古代家训发展繁荣时期,唐宋“诱导型”的文化垄断,家训自身的理论化、系统化,印刷术的发展三者促进了唐宋家训由上而下的发展;家训文化的源起,社会阶层的半开放式流动,平民化宗法制度的兴盛促成了唐宋家训由下而上的完善,并最终走向繁荣。

    2007年03期 No.144 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879 ] |[阅读次数:0 ]

心理学

  • 赫尔巴特的“统觉”与陶行知的“常能”

    涂怀京;

    “统觉”是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常能”是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用语。在教育独创思想的构建上,“统觉”论为“常能”论呈示了一条科学的“试验”路向;在教育重要目标的达成上,“统觉”论为“常能”论提供了一种有益的“组合”模式;推行素质教育,可借鉴运用“统觉”与“常能”所含的科学因素。

    2007年03期 No.144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1013 ] |[阅读次数:0 ]
  • 启动式的广告创意——一种无意识的视点

    冯浩羽;

    广告信息的拥塞使我们把目光投向了无意识的广告形式,广告中的无意识现象及近期内隐记忆的研究成果给我们足够的信心去探讨这一广告形式,而要使内隐经验产生作用关键在于启动,为此我们提出了启动式广告这一概念,并在如何启动上作了一些阐述。

    2007年03期 No.144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393 ] |[阅读次数:0 ]

福建师范大学学者

福建师范大学文科博士点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