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用“商品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陈征

    <正> 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石。历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人,都极力否定剩余价值理论,掩盖资本主义的实质。而为了否定剩余价值,首先就要否定劳动价值论。自《资本论》问世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围绕着价值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始而以“边际效用论”、“生产费用论”、“机器价值论”等等

    1989年01期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下载次数:105 ] |[阅读次数:0 ]
  • 从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看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林健

    <正>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众所周知,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始终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也是起主要的、最终决定作用的方面。因此,研究如何发展外向型经济,也必须从生产力决定作用的认识上,去获得新的启迪。笔者拟就此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向同志们请教。

    1989年01期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19 ] |[阅读次数:0 ]
  • 试论现阶段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黄向臻

    <正>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论著中提出了有关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问题,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几十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事实。表明简单地根据列宁的观点巳不能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为此,有必要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作进一步的研究。

    1989年01期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542 ] |[阅读次数:0 ]
  • 试论福建港口群体的合理布局

    郑训忠

    <正> 一、海运是福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关键福建负山面海,自古以来,海外交通十分活跃,但是,近百年来,由于政治、历史等因素影响,全省交通不便,致使经济基础薄弱。1979年我国对外开放以来,福建遵循中央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精神,建立各种层次的对外开放区域。1988年春,中央要求福建深化改革,扩

    1989年01期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52 ] |[阅读次数:0 ]
  • 生产链的延深是我国传统农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张培栋

    <正> 从系统论的观点而言,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由一定的成份按一定的关系构成的系统,农村产业作为一个生产系统,是自然再生产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物质生产过程。这个系统一方面是农业物质的反复循环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系统内部能量的不断转换过程。故此,物质的反复循环和能量的不断转换构成了农村产业系统的总体运动。农村产业系统的内力,在一定的

    1989年01期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60 ] |[阅读次数:0 ]
  • 从发展中看我国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

    吴宏洛

    <正>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私营经济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份。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必然同占优势的公有制经济相联系,并受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影响。实践证明,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几年

    1989年01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28 ] |[阅读次数:0 ]
  • 《资本论》中的认识论思想初探

    姚安泽

    <正> 关于《资本论》中的辩证法思想的研究,已取得不少丰硕的成果,不仅有许多论文发表,而且也有一些专著出版了,可是关于它的认识论思想的研究则实在太少了。这当然不是因为在《资本论》中只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没有认识论思想的缘故。列宁曾经指出:“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

    1989年01期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120 ] |[阅读次数:0 ]
  • 论朱熹对道教的影响

    詹石窗

    <正> 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数百年来,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当今国际汉学界中,他的学说亦受到密切关注。毫无疑问,作为一位杰出的儒学大师,朱熹主要是沿着孔孟路线前进的。然而,在“三教

    1989年01期 45-5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下载次数:319 ] |[阅读次数:0 ]
  • 古代农村词史略

    韦勇

    <正> (一) 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诗有描写农村题材的一类,词也有农村词一体。综合学术界周汝昌诸专家的见解,我国描写农村题材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 其一即田园诗系统,主要描写作者隐居田园的生活。东晋陶渊明是这类诗的传统的开创者。陶渊明“躬耕”式的田园诗的特点,在于通过描写农村田园风光和诗人隐居躬耕,歌唱

    1989年01期 51-5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325 ] |[阅读次数:0 ]
  • 《野草》与“梦”

    陈锦标

    <正> 《野草》是鲁迅创作中写梦最集中、最执着、最自觉的散文诗小集。在二十三首诗篇中,涉及梦幻的就有十二篇,占百分之五十强。开篇《秋夜》就出现了花、叶、枣树三个秋夜之梦,终篇则以《一觉》作结,梦与醒前后呼应,暗示着作者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这一段独特的心灵历程。《野草》中有九篇重笔写梦,尤其是连续出现了七篇均以“我梦见自己……”开首的精品,作者写梦真可谓执着、自觉。如何看待《野草》时期鲁迅的精神世界,

    1989年01期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250 ] |[阅读次数:0 ]
  • 四百多年来福州话文白异读的变迁

    王升魁

    <正> 方言的文白异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把编于戚继光入闽之后(约十六世纪中叶)的《成参军八音字义便览》(下简称戚书)和编于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的《太史林碧山珠玉同声》(下简称林书。成、林两书的合订本称为《戚林八音》下简称“八音”)

    1989年01期 64-70+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362 ] |[阅读次数:0 ]
  • 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合韵音”浅论

    马重奇

    <正> 合韵是我国古典诗歌固有的艺术形式,研究古韵的学者早就对合韵问题进行了探讨。清音韵学家段玉裁在《六书音韵表》中首先提出“合韵”这一概念。近人罗常培、周祖谟也在《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中阐明了合韵问题;王力在《诗径韵读》中将不同韵部相互押韵分为“通韵”和“合韵”两种情况;等等。尽管他们的提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他

    1989年01期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下载次数:254 ] |[阅读次数:0 ]
  • 文体特点的明确性与模糊性

    黄景容

    <正> 对于文学体裁的研究,中西方论者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扑朔迷离的文体世界里竭力区分出各种文体的特点。显然,这样做符合认识论原理,因为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是在把握事物的主要特征过程中逐步深化的。文体特点的区分虽然产生在文艺创作之后,但它的特点一旦被界分出来,便形成一种充满约束性和指令感的定式,反过来规范作家的思路。因此,

    1989年01期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106 ] |[阅读次数:0 ]
  • 略论文学客体的审美规范

    刘生龙

    <正> 透过千百年来文学探险的蹒跚履迹,人们终于确信经验呈示的文学脉络是创作主体与生活客体的奇妙交融。文学之为文学的特质和价值,既不源于客体的自在属性,也不起因于主体的固有属性,仅仅肇端于主体对客体的占有而建立的审美联系。任何割裂这种联系的企

    1989年01期 85-8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74 ] |[阅读次数:0 ]
  • 艺术是什么与为什么是艺术——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新探

    沈金耀

    <正> 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讨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问题。这个角度,即“为什么是艺术”而不是“艺术是什么”。这是对艺术的考察从静态向动态的转换;是着重从主体艺术实践的过程来考察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关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

    1989年01期 90-9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下载次数:46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代音乐作品意象的理论与实践

    郑锦扬

    <正> 中国古代音乐与原始美术一起成为史前艺术最为重要的两翼。因为音乐意象理论成为中国艺术理论中发育最早的胎儿是不奇怪的。这个理论包含了听乐、作曲、作品三个不同的层面,而意象显然是这个理论中的核心。

    1989年01期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267 ] |[阅读次数:0 ]
  • 西汉王朝与东越的政治关系

    彭文宇

    <正>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其间汉承秦制而建立的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对发展民族间的融合与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均起过重大的历史作用。因此,研究西汉王朝与少数民族的政治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认识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过程,而且对今天的民族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因有关汉王朝与匈奴族、西域诸族、南越国等的政治关系已多有论述,而对西汉王朝与东越的政治关系却鲜有专论,本文想就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989年01期 108-11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下载次数:220 ] |[阅读次数:0 ]
  • 太平洋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的对美政策

    陈孝华

    <正>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基于战时和战后军事、政治战略的需要,与中国结成盟国,对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使中美关系出现了新格局。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的新形势,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对美国采取什么政策,其影响如何?弄清这些问题,对于全面认识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史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也有助于深刻了解战后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1989年01期 114-11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下载次数:97 ] |[阅读次数:0 ]
  • 对阿庇安《罗马史》之管见

    夏祖恩

    <正> 阿庇安(Appian,约公元95—165年)是希腊人,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罗马帝国时期的历史学家。曾任罗马皇帝的金库检察官和埃及总督。他用希腊文撰写的《罗马史》(Roman history,凡二十四卷,有些已散失),记述罗马人所进行的战争,属于战争史。《罗马史》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有关内战的论述,它反映了史学家阿庇安的史学思想。

    1989年01期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次数:495 ] |[阅读次数:0 ]
  • 教学评价的主要职能以及评价的主体与客体

    林松庆

    <正> 教学评价是学校中一项非常重要而又相当复杂的工作。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科学,减少或避免评价人员的主观随意性,需要认真研究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例如如何制定评价的指标体系,怎样将评价结果数量化等等。但为什么评价?谁是评价的主体,谁是评价的客体?这些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是必须首先解决的。本文侧重于课堂教学方

    1989年01期 126-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下载次数:17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历史学会福州分会年会在我校举行

    贺香

    <正> 福建历史学会福州分会1988年年会暨“闽台关系史”研探会于12月23日至24日在我校历史系举行。会议收到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来自福州分会所属各地、市、县的五十多名史学工作者出席了这次年会。

    1989年01期 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7 ] |[阅读次数:0 ]
  • 提出问题在教学中的地位

    苏荷叶

    <正> 教育要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邓小平同志提出:“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三个面向”中有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培养开拓型和创造型的人才。那么,学校如何培养出这种人才呢?我认为,重视教学中的提出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是当前教改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989年01期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52 ] |[阅读次数:0 ]
  • 试论逆反心理

    王秉铎

    <正> 逆反心理是在一定条件下,人们产生的一种与主事者主观愿望相反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也是一种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它具有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着的感性经验的、自发的和不定型等的特点。第一,逆反心理往往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由于社会心理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反映,是人们对周围的人与事的直接感受,因此它对现存社会的人与事的反映具

    1989年01期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7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