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达纲领批判》和社会主义建设——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

    骆焉名

    <正>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jZ科学共产主义的杰出文献。在这篇光辉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对“哥达纲领”草案和拉萨尔主义的批判,阐述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马克思在这一著作中提出的许多原理和观点是正确的,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仅就其中几个方面,JR系我国实际,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1982年04期 1-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282 ] |[阅读次数:287 ]
  • 福厦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战略

    黄铁平

    <正> 福州和厦门,一个镇干闽北沿海,一个峙于闽南沿海;一个是福建省省会,全D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一个是全省第二个重要城市,对外贸易和华侨、港澳同胞出入境的主要口岸,它们犹如两颗摧魂的阴珠,正在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川。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所作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中指出:“、

    1982年04期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25 ] |[阅读次数:363 ]
  • 社会主义经济调节模式试探——论社会主义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结合形式

    陈明森

    <正> 社会主义经济调节模式,作为社会经济调节系统模型,其研究对象,包含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其一是构成社会主义经济调节系统的层次和要素,其二是各种调节方式、调节要素的相互联系和关联方式。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曾在认识上犯过错误,即在社会主义经济调节系统中,排斥了市场机制的作川,把高度集权的、五十年代初期的苏联模式,视为

    1982年04期 17-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下载次数:34 ] |[阅读次数:330 ]
  • 提高劳动强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生产方法——读《资本论》札记

    石启志

    <正> 提高劳动强度,究竟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长期争论而未取得一致认识的问题。近两三年来,这个争论仍在继续。有的同志认为,它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有的同志则认为,它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③h上有的同。占认为,如果是个对会一切产业部门的劳动强度同时相等地提高,则会产生相对剩余价值,如

    1982年04期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124 ] |[阅读次数:375 ]
  • 傅筑夫的《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读后感

    牛力达

    <正> 我怀着极大的兴趣,一口气读完了傅筑夫同志的新著《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这是一本值得一议的好书,它观点鲜明,引证丰富有力。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上,解放前我是相信范文澜同志西周封廷说的,六十年代以后觉得郭沫若同志的战国封途说似乎更有道理。这门”傅筑夫的书,我的思想又回到西周封婊说上来了。傅筑夫川比较研究的方法,紧紧抓住经济基础,从几个方而剖析论证,为西周封建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82年04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68 ] |[阅读次数:235 ]
  • 试论划分阶级和消灭阶级的标准

    陈金振

    <正> 在划分阶级和消灭阶级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标准:一种是以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为标准,这是正确的,科学的;另一种是以政治思想状况为标准,这是错误的,不科学的。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影响不肃清,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把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创[

    1982年04期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62 ] |[阅读次数:221 ]
  • 对立统一法则在素描实践中的运用

    谢投八

    <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这一法则,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适用的。在素描基本训练和构图工作中,也必须运用这一法则来指导实践。本文试图探讨如何运用这一法则来正确处理形神

    1982年04期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39 ] |[阅读次数:231 ]
  • 论认识来源的层次

    姚安泽

    <正> 关于认识来源的问题,涉及反映论与实践论的关系,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甚至牵连到整个认识论的结构和体系,因而引起理论界的热烈讨论,这是一件好事,它将推动认识论不断地向前发展。什么是认识的来源?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的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有的说:“认识的唯一泉源就是物质世界”;有的说:“感觉是认识的泉源”;还有的说:“实践是认识

    1982年04期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下载次数:228 ] |[阅读次数:226 ]
  • 试论具体真理

    王之波

    <正> 列宁一再强调指出: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重要原理。但长期以来,这一原理却没有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林彪、“四人帮”正是利用我们理论上的这一薄弱环节,任意肢解马列主义的科学体系,使马列主义理论遭到了极大的歪曲和破坏。这就从反面告诉我们,具体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弄清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对于完整地准确地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面系统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都是非常重要的。

    1982年04期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40 ] |[阅读次数:239 ]
  • 巴金与屠格涅夫

    黎舟

    <正> 巴金具有很高的外国文学修养。他曾经说过,“在所有中国作家之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在给巴金以影响的外国文学中,除了法国文学外,就要算俄国文学最为突出了。一九七九年五月,他在回答法国《世界报》记者提出的“有哪些外国作家对你来说是重要的?”问题时说,“俄国作家如屠格涅夫、托尔斯泰”。一九八○年四月,巴金

    1982年04期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下载次数:271 ] |[阅读次数:228 ]
  • 独特的感受,卓越的技巧——《春蚕》、《丰收》和《多收了三五斗》比较分析

    沉犇

    <正> 三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革命蓬勃发展的年代,又是一个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那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而又错综复杂。特别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的侵略,国民党反动政府又推行其不抵抗政策,疯狂围攻革命力量,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一九三一至一九三三年,国内大部分地区连年遭受水旱灾,帝国主义以贷款等形式向我国倾销农产品。因而个别地区虽获丰收,但农产品市价狂

    1982年04期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260 ] |[阅读次数:280 ]
  • “为抒情的散文找出一个新的方向”——谈三十年代几位青年散文家的创作

    汪文顶

    <正> 在三十年代新人辈出、群星灿烂的散文界,何其芳、李广田、缪崇群、丽尼和陆蠡诸人对于抒情散文的艺术革新,特别引人瞩目。他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苦心探索,不懈追求,努力开拓新路,独标一帜。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倾向较为接近,后来的发展变化也有些类似;他们的艺术见解和艺术追求也比较一致,艺术风格异中有同,又经常在京津一带的文艺刊物上发表作品。因此,虽说他们并未有意组合,发展为一个自觉的艺术派别,却也在各自

    1982年04期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下载次数:241 ] |[阅读次数:602 ]
  • 林译小说的地位与影响

    曾宪辉

    <正> 我国近代,福建出现了两位著名翻译家:一位是严复,一位是林纾。康有为称赞他们“译才并世数严林”(康有为:《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感谢》)。这两位同时在译界享盛名的“译才”,都是用古文笔法译书的人。不同的是,严复虽然精通外语,了解小说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创作或翻译过小说,他只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著作翻译到中国来。孜孜不倦地译介西洋小说的,倒是不懂“蟹行文字”的林纾。林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他的译作曾经风行海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深刻影响。

    1982年04期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次数:234 ] |[阅读次数:267 ]
  • 刘勰的文学批评理论

    穆克宏

    <正> 文学批评,主要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论。因此,随着文艺创作的发展,作家作品不断涌现,文学批评也相应地向前发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新成就。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当时文学批评新成就的特出标志。《文心雕龙》总结了过去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经验,对文学批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内容丰富而精采。书中的《知音》、《才略》、《程器》等都是文学批评的专篇论文,其他论

    1982年04期 91-9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下载次数:205 ] |[阅读次数:235 ]
  • 严羽生平思想初探

    陈一琴

    <正>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是我国大量诗话中最具有理论色彩的少数杰作之一。但在文学批评史上,它也是一部争议较大的诗论著作。如明胡应麟指出:“南渡人材,远非前宋之比,乃谈诗独冠古今。严羽卿崛起烬余,涤除榛棘,如西来一苇,大畅玄风。昭代声诗,上追唐、汉,实有赖焉。”这里把严氏比作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达摩,对其诗论也可谓推崇备至了。清初的钱谦益却尖刻挖苦说:“目翳者别见空华,热病者旁指鬼物,严氏之论诗

    1982年04期 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下载次数:157 ] |[阅读次数:211 ]
  • 冯梦龙生平新探

    钊君 ,煜奎

    <正> 冯梦龙,字犹龙,明末苏州府长洲县人。是博学卓识的通俗文学家,又是颇有政治抱负和政治才干,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爱国者。他一生著作编纂的书很多,尤以“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脍灸于世。由于当时通俗文学家不为学者所重视,所以他的生平史料很少。现有史料有的不准确,有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多年来,我们于冯梦龙生平及思想颇加留意,最近又承日本

    1982年04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269 ] |[阅读次数:230 ]
  • 试谈教育工程学问题

    檀仁梅

    <正> 一、教育工程学的提出一九七八年春季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光远同志在报告中提出《教育工程学》这个问题。一九七八年八月至一九七九年三月,敢峰同志在《光明日报》,《教育科学》第五期(1978.8.12)、第十期(1978.10.26)、第十九期(1979.3.1)连续发表了《试论教育工程》、《再论教育工程》、《三论教育工程》三篇文章,引起了我

    1982年04期 111-11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94 ] |[阅读次数:258 ]
  • 邓子恢传略(上)

    蒋伯英 ,邱林忠 ,邓芳梅 ,黄祖洪

    <正> (一) 邓子恢,乳名邓绍箕,一八九六年八月十七日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县东肖区泉井村。邓子恢的父亲邓洪陛,是个穷绅土,清末增补廪生,以中医为业,兼在当地小学任教。家有薄地二亩(其中一亩为典耕地),全家生活主要靠父亲行医的诊费维持。邓子恢共有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第二,为全家长子,少年时入白土桐冈小学读书。

    1982年04期 116-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下载次数:143 ] |[阅读次数:269 ]
  • 福建事变初探

    郑勉已 ,陈能南

    <正> 1932年,日本发动了“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国民党十九路军爱国官兵,不顾蒋介石的阻挠奋起抵抗,深受人民的赞扬。蒋介石出卖淞沪抗战,十九路军被调往福建“剿共”,屡为红军挫败,处境维艰。该军领导人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反蒋势力,于1933年11月在福州发动了著名的福建事变。

    1982年04期 126-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113 ] |[阅读次数:311 ]
  • 林则徐与广东的海防建设

    程镇芳

    <正>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坚决地大无畏地反对英国侵略,捍卫中华民族的主权,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他敢于冲破闭关自守的封建意识的限制,虚心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所从事的振兴中华民族的事业,是把反对侵略和学习西方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的,而他在广东奋力进行的海防建设,就是这种结合的体现。

    1982年04期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256 ] |[阅读次数:212 ]
  • 略论林则徐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几项措施

    林纪焘

    <正> 十九世纪中叶,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在短期内迫使英国烟贩交出了二万多箱的鸦片烟,当众销毁。这本是大长民族志气的义举,可是由于封建王朝昏庸误国,英军乘机入侵,竟演成了割地赔款的局面。而侵略者为了开脱罪责,却把发动战争的责任推到林则徐身上。现在让我们看看林则徐

    1982年04期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60 ] |[阅读次数:273 ]
  • 郑樵治学道路试探

    陈明光

    <正> 南宋史学家福建莆田人郑樵,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博学多能者。他一生的著作有八、九十种之多,尽管他的著作大部分湮没无存,完整留传至今的只有《通志》一部,但仅凭此一部通史体的史学巨著,就足于确立郑樵在我国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当代史学家吕振羽曾赋诗称赞郑樵与《通志》: 史通莆郑著新编,门类略析脉络全。食货艺文颠主次,古今通变叙禅缘。

    1982年04期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96 ] |[阅读次数:281 ]
  • 福建师范大学举行第五届科学讨论会

    <正> 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的热潮中,我校第五届科学讨论会于今年十月四日——六日隆重举行。整个讨论会开得紧张热烈,生动活泼,贯彻了党的“双百”方针,检阅了几年来的科研成果,总结交流了经验,促进了学术交流,活跃了学术空气,调动了全校师生员工开创我校科研工作新局面的积极性,达到了预定的各项目的。这次科学讨论会是继一九七八年我校第四届科学讨论会之后的又一次科学盛会。四

    1982年04期 149-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0 ] |[阅读次数:228 ]
  • 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二年分类总目录

    1982年04期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8 ] |[阅读次数:22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