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混合型方程Uxx+sgny Uyy=0的一个边值问题

    谢暉春;

    <正> ~~

    1963年02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12 ] |[阅读次数:0 ]
  • 網络上的运输问题的最优流判别定理的改进

    盧正勇;

    <正> 一、前言网絡上的运輸問題,是研究当綫路通过能力受限制时的运輸問題。文献在这方面已得出一些較好的結果,但其中判别一个流为最优流的方法较煩,本文拟对此定理加以改进。为了叙述方便,先介紹一些已有的基本概念: 1.网絡:如果在一个綫性图G的每一个有向弧如果使网絡中的每一个頂点p_i对应于一个实数a_i,∑a_i=0(a_i可

    1963年02期 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17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南平地区松脂中树脂酸的研究 Ⅰ.左旋、右旋皮马立克酸的含量和分离

    林文良;

    <正> 树脂酸广布于植物界中,在松脂中尤为丰富。分子式符合于C_(20)H_(30)O_2的初生态树脂酸,到目前为止,在松脂中已知的計有:松香酸(Abietic acid I),新松香酸(Neoabietic acid II),左旋皮馬立克酸(Levopimaricacid III),右旋皮馬立克酸(Dextropimaric acid IV),沙平尼克酸(Sapinic acia V),异右旋皮馬立克酸(Iso-Dextropimaric acid VI)和巴路斯特立克酸〔Palustric acid VII〕等七种。

    1963年02期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42 ] |[阅读次数:0 ]
  • 钪与茜素磺酸纳形成络合物的组成与稳定性的研究

    金章岩;

    本文研究了钪与茜素磺酸纳成成络合物的条件,组成和稳定性。认为钪可以在较低的pH(例如1.5)与茜素磺酸钠形成络合物,络合物的颜色随着pH之增大而加深,可以自橘红色转成深紫色。钪与茜素磺酸钠所形成络合物的显色时间在10分钟内已达到最高峯,此后在一小时内光密度几乎保持不变。应用Ostromisslensky和Job等克分子浓比递变法和不等克分子浓比递变法,分别在520mμ及540mμ两种不同波长,测其光密度,测定结果认为在不同pH下,钪与茜素磺酸钠只形成一种络合物,这络合物的祖成,卽钪与茜素磺酸钠的此例应为1:1。测定了钪与茜秦磺酸钠络合物的形成常数K_f値,log K_f在25℃计算的结果应为4.634±0.30。其生成吉氏函数△Z~0应为-6.29±0.41千卡。

    1963年02期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28 ] |[阅读次数:0 ]
  • 在希士元素存在下应用茜素磺酸纳对鈧的分光光度法研究

    金章岩;劉佑襁;

    本文报告以茜素磺酸纳作为钪的显色剂,在pH 1.5-2.5范围内(一般以采用pH=2.0的缓冲液可得较佳结果),不必分离希土元素,可以应用分光光度计,直接测定微量钪的含量,共误差不会超过2%。

    1963年02期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22 ] |[阅读次数:0 ]
  • 稀土原料中铈的分离及纯氧化铈的制备

    张其昕;刘佑襁;

    稀土原料用硫酸复盐凈化,试验得Na_2So_4:RE_2O_3以7:1(克分子比)为适宜用量。复盐碱化水解成稀土氢氧化物后,试验得出将三价的氢氧化铈氧化成四价的氢氧化铈最良好的条件为:在用浓度为12%的NaoH溶液(过量10%)来碱化复盐时,如果在加热的情况下碱化水解,并趁热抽滤,卽有大部分三价铈氧化,氧化程度可达93%左右。随后只要在110℃烘干2-4小时氧化卽将继续进行到底。同时,尚试验得如果按一般经典手续来氧化时,由于某些不明原因氧化受阻碍时进行处理的方法。从原料溶解直至最后用浓硝酸法提纯氢氧化铈,一次提纯可得纯度为96%灼烧的CeO_2,两次提纯可得纯度近99%的灼烧CeO_2。至于铈的回收率,从原料溶解至氢氧化物氧化为止为93%,如果至第一次浓硝酸提纯止则总回收率为63%。如果母液循环用则总回收率将更高。本试验另得结果关于氯根对三价铈氧化成四价铈过程没有起不良影响。这就使原料的溶解可以采用盐酸,而碱化水解硫酸复盐时也有可能采用电解液碱。验证过分析铈的一些容量方法。

    1963年02期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150 ] |[阅读次数:1 ]
  • 在光学透镜上形成透明复盖膜的一种方法

    甘景镐;陈文定;潘英惠;

    <正> 当光线通过光学玻璃的表面时,由于反射作用造成的損失可达4.5-9.0%。如果某些光学仪器有很多折射面,則因反射引起的損失可高达70%以上,因而大大地減低了光的透射量;这样对于造象的真实度和清晰度都有很大的影响。为了避免这种困难,人們采用了透明复蓋膜的办法。

    1963年02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51 ] |[阅读次数:0 ]
  • 2,4-D和α-萘乙酸对水稻秧苗磷代谢的影响

    刘团举;张其昌;

    在特定的实驗条件下,生长刺激剂处理根系,显著地降低稻秧对p~(32)的总吸收量,改变p(32)在体内的分配,大大地影响稻秧磷代謝的速度和方向:加速了根系,抑制了地上部,而降低了整体的代謝速度;2,4-D和α-萘乙酸的区別在于加强和抑制的程度不同,并对个別磷化合物的作用方向相反。除地上部个別磷化合物外,二者的代謝方向均是分解超过合成。磷脂类的代謝趋于分解可能是根部細胞透性加大的生化原因之一,非水溶性磷化合物代謝趋于分解造成根系保持磷素能力的降低;因而加速了根系与周圍溶液間的逆向磷素交換,最終导致整体含磷量和干物貭重量的降低。

    1963年02期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50 ] |[阅读次数:0 ]
  • 论植物体内礦物质的傅导途径问题

    刘团举;张其昌;

    <正> 关于矿物质在植物体內的傳导途徑問題是植物生理学中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理论問題之一。早在1679年Malpighi就証明了植物体內存在着两个方向相反的物貭流——沿着树干木貭部运输的上行流和沿着皮部运輸的下行流。当研究者們发現植物体內水的上升途徑和矿物质营养的来源时,上行物质流的概念被发展为矿物貭随蒸騰流沿木貭部的导管向上运輸。这一概念虽然有过不少争論,但是可以说,大約在二个世紀的时間內一直普遍被认为是无容置疑的。自从廿世紀初叶許多学者的工作确定了植物根系吸收矿物貭的速度和灰分元素在植物体內的累积不依赖于蒸腾强度之后,重新掀起了对矿物貭运輸途徑的爭論热潮。1923年Curtis首先对历来公认的

    1963年02期 6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24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的几种淡水橈足类

    尤玉博;

    <正> 緒 言淡水自由生活的橈足类是淡水魚类重要的食料,有些鏢水蚤和劍水蚤能危害鱼类胚胎和幼苗,有許多种类是高等动物的寄生虫的中間宿主,因此,研究橈足类在漁业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九世紀末,法国动物学家de Guerne和Richard氏(1889)提到我国的淡水橈足以后,74年来,有許多外国和我国的动物学家研究过我国东北至中苏边境和中朝边境、北至內蒙古、西北至新疆、西南至西藏、南至广东和东南至台灣等各地区的自由生活橈足类的分类和分布。福建只有德国人Kiefer氏在福州发现薩氏中鏢水蚤和许氏新鏢水蚤。唐仲璋、唐崇惕与唐仲璋、林宇光在福州曾用16种劍水蚤作为寄生蠕虫中间宿主的感染试验,但无形态描述。福

    1963年02期 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39 ] |[阅读次数:0 ]
  • 闽南龍海、漳浦一带流砂的成因及其防治

    趙昭昞;蔡文熖;吳幼恭;

    <正> 前言本省閩南(九龙江口以南)沿海一带,有着較大片的流砂分布(图一)。在每年的干旱季节,随东北风而吹颺,給当地居民带来严重的威胁,故过去群众有反映“十年干旱庄稼倒,春雨一天柴草絕,夏秋炎热燙脚板,寒冬风砂田园埋”。解放后,在閩南沿海一带营造了若干防护林带,风砂的危害已大为減弱,但还未彻底得到根治。本系四年級师生接受省水土保持办公室的委托,負責調查閩南沿海一带的风砂,在系党总支的直接领导下,于1960年3月中旬前往龙海、漳浦一带进行

    1963年02期 9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29 ] |[阅读次数:0 ]
  • 福建永安益溪河谷地貌特征和地质構造的关系

    余澤忠;丁祥焕;席廷山;

    <正> 一、引言益溪干流一带(魏坊、大湖、增田和百福桥)是我系地貭地貌野外教学实习的主要基地之一。自1958年以来历次野外实习的过程中,为貫彻教学与科研相結合的方針,便着手搜集有关资料。1959年我系一年級学生在永安益溪一带进行地貭地貌现場教学时,曾对益溪干流河谷地貌作了较全面的調查工作,填制了五万分之一的地貌类型图。1960年,余澤忠和丁祥煥对益溪河源进行过考察。1962年12月,席廷山、丁祥煥、柯雪惠等,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又作了补点和查对工作,搜集了一些新資料。在上述的基础上,经多次集体討論之后写成本文,以便作为今后教学实习的参考。同时也提供一些有关地貭构造的资料,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本省河谷地貌和地貭构造作参考。因

    1963年02期 11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下载次数:151 ] |[阅读次数:0 ]
  • 福建气候的特征

    余澤忠;陈雲基;

    <正> 本文着重说明福建气候的总特征及其要素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写作力求简明,繪图也尽可能使气候与下墊面的关联性得到更精确的反映,为福建区域地理的教学并为福建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综合自然地理等区划的科学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本文定稿之前,曾蒙福建气象局同志和本院地理系普通自然地理教研组担任无机自然地理的主讲教师提出若干宝贵的意见,特此志谢。一、气候总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963年02期 13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45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