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子潤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大思想家,他的学說,在我国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重大的影响。現在我們要評价孔子,必須詳細分析孔子的思想学說,而要研究孔子的思想学說,又必首先明瞭孔子思想的阶級性。孔子究竟是代表奴隶主貴族(或封建領主)的思想还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級的思想,这是我們評价孔子必須认真探討的問題。
1962年01期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120 ] |[阅读次数:0 ] - 郭虚中
两稅法是公元八世紀末期唐朝政府所頒行的一种賦稅制度。它的出現,反映着中国封建社会經济发展的新阶段,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因此,明确认識这种制度之所以形成及其在历史过程中的地位,不仅对于研究唐代的社会經济史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有助于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些关鍵問題的理解。本文因篇幅关系,对于唐代两稅法有关的許多問題、不可能全面加以論述,仅就以下三方面作初步的探討:(一)两稅法产生的原因;(二)两稅法的内容和性貭;(三)两稅法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1962年01期 2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326 ] |[阅读次数:0 ] - 徐揚杰
<正>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爭是否自終至终反对封建制度,这是史学界正在爭論的問題之一。我們同意参加討論的多数同志的意見,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爭是自始至終反对封建制度的。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爭是否自始至終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呢?对于这个問題,不仅持有“农民战爭自始至終不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前期的农民战爭不反对封建制度”等論点的同志作了否定的回答,就是在主張农民战爭自始至終反对封建制度的同志中間,也有不少人作了否定的回答。对于这个問題,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
1962年01期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下载次数:53 ] |[阅读次数:0 ] - 刘蕙孙
《易》是先秦典籍中一部比較完整、但是比較复杂的书。它具有一套完完全全的符号体系,作为贯串全书的綫索,故觉其完整;而却在不同时期穿上一层又一层、一件又一件的外衣,故比較复杂。脫去它一层又一层的外衣,还其庐山真面,实大非易事。我过去对此也曾涉猎,写过一篇《易学象数別論初衍稿》,后来因搞别的,就放了下来。最近看到馮友兰、李景春、任继愈、高亨、高文策、李镜池、沈瓞民諸先生的有关的論文,大家都提出了自己对《周易》的不同的看法,开展了“百家爭鳴”,不禁見猎心喜,想把自己的一孔之見也提出向同志們請教。我想在本文談的共有五个問題:(1)《周易》究竟是不是一本卜筮之书?(2)《周易》的思想內容是发展的,和不是“封閉了的体系”。(3)《周易》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辯証法的成分及其阶极性。(4)《易》《周易》和《易傳》的成书时代及其相互間的关系。(5)我們应如何对待《周易》及整理《周易》?
1962年01期 5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4k] [下载次数:609 ] |[阅读次数:0 ] - 黄寿祺
<正> 序言昔人有言:“不知古注者,不得为經学。”群經如此,而《易》尤甚。《易》之为书,傅者恆言:“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焚书,《易》独以卜筮幸存,較群經为最无闕。然自西汉以后,經說之最复杂者,亦莫如《易》。今依通經須明古注之原則,先述汉儒說《易》之要义。要义既明,而后《易》之古注始可讀;非然者,未有不杆格难通也。
1962年01期 6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下载次数:164 ] |[阅读次数:0 ] - 林可济
关于“哲学根本問題是一个还是两个”的討論,在学术界已經进行了一年左右的时間,但至今这个討論尚未結束。最初提出“哲学根本問題有两个”的是王红玫、秋白兰两同志,稍后,方立观同志也同意这个意見。我們教研組的林崙山同志也是主張这种意見的。这些同志的結論是相同的,但在論証时又稍有区別。本文不打算逐一分析上述同志的每一个具体的論据,只是針对上述同志所持的几个主要的論据,談談我个人粗淺的看法。
1962年01期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下载次数:33 ] |[阅读次数:0 ] - 徐君藩
,賴昌貴
,張萍芳
<正> 一解放以来,我国不少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对于儿童心理年齡特征的看法,曾經出現过完全相反的两种傾向。在教学改革以前和教学改革初期,傾向子强調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而忽視其可变性,甚至认为它是固定不变的,无視我国經济政治制度和教育的重大变革对儿童心理年齡特征所引起的变化,低估了新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在教学改革开展以后的一个时期中,流行着另一种傾向,即强調可变性,而忽視稳定性,甚至否定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存在。他們认为经济政治制度一变化,儿童心理所有一切
1962年01期 9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下载次数:300 ] |[阅读次数:0 ] - 戴景曦
<正> 一、教学原則的階級性和繼承性关于教学原則阶級性問題,教育学界中討論的意見,基本上归納为两种:一种认为教学原則是有阶級性的,另一种认为数学原則反映教育方針、目的和要求的一面表现了阶級性,反映教学过程客观規律的一面沒有阶級性。他們认为“由教学过程总結出来的規律,必然会反映出认識过程的規律,而认識过程的規律是沒有阶級性的。同时教学过程中必須牵連到教学的对象,一般說来就是年青一代的儿童,儿童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因而,由教学过程总結出来的規律,也必然反映出儿童发展的規律。而儿童发展的規律沒有阶級
1962年01期 10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下载次数:29 ] |[阅读次数:0 ] - 黄寿祺
<正> 我脫离中学語文教学工作的时间已經很久了,对于中学語文教学工作的情况是很生疏的。承党領导栽培教育,要我参加这一次語文教学座談会,使我对解放以来特别是目前中学語文教学工作的情况,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提高了认識,我感到非常光荣、愉快。現在会議将要結束,同志們要我談談“如何研究中学古典文学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的問題。我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典文学遺产的研究是很有限的。理解也是很粗淺的,中学課本中所选的古典文学作品,虽然篇数不多,伊却篇篇都是祖国文化遺产中的精华部分,并不是我一个人所能完全正确理解的。各位教师都是长时
1962年01期 11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下载次数:117 ] |[阅读次数:0 ] - 包樹棠
<正> 自序: 皋羽《西台慟哭記》,作于亡宋之后,辞多瘦隐,至明浦阳張丁孟兼始注之,其后余姚黄宗羲太冲又注之。顾互有得失:如記言甲乙若丙之人,甲为吳思齐,则張注与黄注同也;乙为馮桂芳,丙为翁衡,張氏生之,盖以意为之說也;乙为严侶,丙为馮桂芳,則黄氏主之,而以楊維楨《高节先生墓銘》,鄧康庄《冯处士墓志》为据,其言可信也。唯黃氏注漳水之別云,皋父别信公,当景炎二年春,則以为在漳州,不知其为江西之章水,《晞髮集》固自作章,而皋羽《祭信公文》尤凿凿可据也。不如張注其别在是年老,为得其实
1962年01期 13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4k] [下载次数:100 ] |[阅读次数:0 ] - 黄曾樾
<正> 《栟榈文集》,乡先正邓志宏先生肃所著也。先生宋南劍州沙县栟櫚乡人,明正德四年(1509)永安設县治,栟櫚属永安,故先生为永安人。徽宗經营艮嶽,朱勔以花石綱敞东南,及艮嶽成,太学諸生爭献賦頌,的先生在太学,独上詩十一章以諷諫,末句云:“但愿君王安万姓,圃中何日不春风”,因此屏出学。靖康初,以李綱薦,补承务郎,鴻臚主簿,被命押送道釋經板赴金营,觇視敌情,不辱使命;留五十日而还。言:“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賞必罰,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朝廷則不然:有同时立功相等者,或以轉数官,或尚为布衣,輕重上下,只在吏手。賞既
1962年01期 147-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下载次数:71 ] |[阅读次数:0 ] - 陈祥耀
<正> 一、我國历代批評家論述作品风格的历史发展这里所謂历代的批評家,是指我国旧的古典文学的批評家而言,上起先秦,下迄于近代的王国維、陈衍等人。至于現代批評家应用科学方法研究作品风格的成果,已超越前人而进入新的阶段,則不在本文論列的范圍。什么是文学作品的“风格”呢?現代的科学的概念是:“貫穿于作家所有的作品中的‘思想和艺术的基本特征’的統一性。人們經常把这种統一性叫做作家的风格。”(季摩菲耶夫《文学原理》)“表現在一个作家所有作品的主要的思想和艺
1962年01期 159-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下载次数:63 ] |[阅读次数:0 ] - 呂榮春
<正> 一在中国現代文学史上,茅盾是一位塑造民族資产阶級形象最有成就的作家。从《子夜》到《清明前后》,茅盾历史地具体地真实地刻划了自第二次国內革命战爭时期至抗日战爭时期民族資产阶級的生活面貌、精神面貌以及他們所走过来的道路,从側面显示了这一阶段中国历史的发展行程,对中国現代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貢献。在“五四”、第一次国內革命战爭时期,新文学創作大都以农民或小資产阶級知識分子为主人公,描写民族資产阶級的創作尚未出現。茅盾在第二次国內革命战争时期所写的长篇小說《子夜》是第一部
1962年01期 177-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k] [下载次数:168 ] |[阅读次数:0 ] - 潘茂鼎
,梁玉璋
<正> 在推广普通话及語言課的教学方面,都需要一本比较有系統、有重点地介紹汉语方言的書益柘壬雀萁萄У慕浹?寫出这本《汉語方言概要》(1960年2月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以应需要,这是很好的事。我們觉得这本書有不少优点纭陡乓吩诮榻B各大方言的語言系統时,結合北京語音、联系中古音來阐述,使读者对汉語各大方言音系有一般的了解。除介紹各大方言区的語音系統外,《概要》也注意到方言詞匯、語法的介紹,这和过去某些方言書只偏重語音敍述有所不同。又《概要》能对某些有关的方言情况做了一定的比較,并能联系社会历史的情况來說明汉語方言的形成和發展,这种做法也是正确的。这本書的出版对語言学科的教学当有帮助。如果就丰富、复雜的汉語方言來說。这本书的內容当然尚感不够,但它只
1962年01期 187-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29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