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课堂革命:“双一流”建设高校协同育人模式建构Beyond the Classroom Revolution: Model Construction of Synergetic Education in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叶信治;钟惠珍;
摘要(Abstract):
课堂革命是新时代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但是,课堂教学固有的一些抑制学生创造力的属性,难以通过自身内部革命去除,因而需要建构超越课堂的、更具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科研和服务,与教学一样具有人才培养的功能,甚至是教学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充分发挥科研和服务的育人功能,构建教学和科研协同育人、教学和服务协同育人以及教学、科研和服务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关键词(KeyWords): “双一流”建设高校;课堂革命;协同育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类)一般课题“‘双一流’建设大学教学和科研协同育人机制研究”(BIA180163)
作者(Author): 叶信治;钟惠珍;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陈宝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日报 》2017年9月8日第7版。
- ② 李依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2018年6月22日,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622/c367001-30075279.html,2020年9月8日。
- ③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年第9期,第18-24页。
- (1)周序、张盈盈:《论高校“课堂革命”的方向》,《高校教育管理》2019年第6期,第88-94页。
- (2)别敦荣:《大学课堂革命的主要任务、重点、难点和突破口》,《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6期,第1-7页。
- (3)④ 刘振天:《高校课堂教学革命:实际、实质与实现》,《高等教育研究》2020年第7期,第58-69页。
-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第3-8页。
- (5)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第3-7、16页。
- (6)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第24-30、50页。
- (7)詹姆斯·R.戴维斯、布里奇特·D.阿伦德:《高效能教学的七种方法》,陈定刚译,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4页。
- (8)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1-102页。
- (9)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徐晓东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页。
- (10)余文森、宋原、丁革民:《“课堂革命”与“金课”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第9期,第22-28页。
- (11)施一公:《中国大学的导向出了大问题》,《民主与科学》2014年第6期,第5-6页。
- (12)洪成文、李湘萍、燕凌:《国际领袖型人才的培养:大学领导人的视角》,《北京教育(高教)》2013年第1期,第75-79页。
- (13)茹晴:《我们要为世界教育出领导者——访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C·莱文》,《现代领导》 2001年第9期,第7页。
- (14)张杰:《“三位一体”培养创新型领袖人才——上海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第3-5页。
- (15)王晓阳:《大学社会功能的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第85页。
- (16)UC Berkeley Commission 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inal Report(2000).http://learning.berkeley.e-du/cue/,2001-02-12/2006-06-20.
- (17)施冠群、刘林青、陈晓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第79-83页。
- (18)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第52-56页。
- (19)徐小洲、倪好:《社会创业教育:哈佛大学的经验与启示》,《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第143-149页。
- (2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88页。
- (21)赵炬明:《聚焦设计:实践与方法(下)——“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年第 3期,第35-50页。
- (22)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徐晓东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652页。
- (23)吴红耘:《评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以其知识与能力观为中心》,《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86-90页。
- (24)[美]弗雷斯特·W·帕克等:《当代课程规划(第八版)》,孙德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13页。
- (25)翟雪辰:《“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及其启示》,《高等理科教育》2016年第3期,第61-66页。
- (26)Richard J.Light:《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范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8-9页。
- (27)周光礼、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8期,第15-23页。
- (28)胡弼成、廖梅:《试论现代大学教学组织的辅助形式——洛可可沙龙与伦敦咖啡馆的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第76-79页。
- (29)谷贤林:《导师制·午后茶·住宿学院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第27-30页。
- (30)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和课程一体化建设》,《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第72-76页。
- (31)谢凌凌:《世界一流大学的学院治理与高等教育创新——对剑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杰夫·海沃尔教授的访谈》,《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第1-8页。
- (32)Simons M ,Elen J:The 'research-teaching nexus' and 'education through research':an exploration of ambivalences.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7,32(5):617–631.
- (33)刘献君、罗家才:《守正出新的大学之道——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发展中的若干节点》,《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第32-42页。
- (34)斯坦利·阿罗诺维兹:《知识工厂——废除企业型大学并创建真正的高等教育》,周敬敬、郑跃平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76-77页。
- (35)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徐晓东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5页。
- (36)别敦荣:《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40-241页。
- (37)陈乐:《密涅瓦大学:引领未来高等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第59-64页。
- (38)弗雷斯特·W·帕克等:《当代课程规划(第八版)》,孙德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98页。
- (39)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8-49页。
- (40)姜澎、樊丽萍:《香港科大教授丁学良:“通识教育”已经落伍》,2011年3月3日,http://www.edu.cn/zhong_guo_jiao_yu/renwu/ziliao/201103/t20110303_583593_1.shtml,2020年9月20日。
- (41)顾建民:《整合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重建本科教育的新范式》,《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第56-60页。
- (42)潘云鹤、路甬祥、韩祯祥、吕维雪、吴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11期,第23-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