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以福建省为例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Taking Fujian as an Example
黄茂兴;张建威;
摘要(Abstract):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福建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2008—2018年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并利用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及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和"基本协调—中度协调"的演进态势;各地区间协调发展差异明显,呈现"南高北低"的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投入、工业化水平和政府能力对于促进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关键词(KeyWords): 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格局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黄茂兴;张建威;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邓宗兵、宗树伟等:《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及动力因素研究》,《经济地理》2019年第10期,第78-86页。
- ② 李世冉、邓宏兵等:《武汉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西部论坛》2020年第3期,第78-92页。
- (1)刘耀彬、李仁东等:《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3期,第55-60页。
- (2)Levrel H,Kerbiriou C,Couvet D and Weber J,OECD Pressure-State-Response Indicators of Managing Biodiversity:A Realistic Per-Spective for a French Biosphere Reserve,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Vol.18,No.7,2009,pp.1719-1732.
- (3)Grossman G and Krueger A,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1995,pp.353-377.
- (4)Millimet DL,List JA and Stengos T.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Real Progress or Misspecified Model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85,No.4,2003,pp.1038-1047.
- (5)Dinda S,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A survey,Ecological Economics,Vol.49,No.4,2004,pp.431-455
- (6)Poumanyvong P,Kaneko S.Does Urbanization Lead to Less Energy Use and Lower CO2 Emissions?A Crosscountry Analysis,Ecological Economics,Vol.70,No.2,2010,pp.434-444.
- (7)Gandy M,City,Rethinking Urban Metabolism:Water,Space and the Modern City,City,Vol.8,No.3,2004,pp 363-379.
- (8)Cui L and Shi J,Urbanization and its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Shanghai,China,Urban Climate,Vol.2,No.complete,2012,pp 1-15.
- (9)王新燕、赵洋:《以生态文明思维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科学意义》,《求实》2014第4期,第57-60页。
- (10)王婷、吴吟平:《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一体化”发展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0期,第207-213页。
- (11)杨立、黄涛珍:《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作用机理及关系研究》,《生态经济》2019第12期,第60-66页。
- (12)杨仪青:《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生态经济》2017年第10期,第221-225页。
- (13)裴玮、邓玲:《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的机理与实现路径》,《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第1期,第106-113页。
- (14)陈菁:《基于图谱分析的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关系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10第6期,第163-168页。
- (15)刘李星:《山东城镇化进程与资源环境变化关系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17期,第147-150页。
- (16)罗能生、李佳佳等:《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湖湘论坛》2014年第1期,第47-52页。
- (17)熊曦、张闻等:《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度研究——基于全国各省份的数据》,《生态经济》2016年第3期,第185-188页。
- (18)陈炳、曾刚等:《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3期,第530-541页。
- (19)孙钰、姜宁宁等:《京津冀生态文明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时序与空间演变》,《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第2期,第138-147页。
- (20)邓宗兵、宗树伟等:《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及动力因素研究》,《经济地理》2019年第10期,第78-86页。
- (21)冯霞:《新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年第3期,第123-127页。
- (22)张明霞、王得祥等:《青海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测度》,《青海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第59-65页。
- (23)李世冉、邓宏兵等:《武汉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西部论坛》2020年第3期,第78-92页。
- (24)杨立、黄涛珍:《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作用机理及关系研究》,《生态经济》2019年第12期,第60-66页。
- (25)赵建吉、刘岩等:《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资源科学》2020年第1期,第159-171页。
- (26)丁慧媛:《沿海省市区“新四化”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演进特征》,《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第67-75页。
- (27)杨丽、孙之淳:《基于熵值法的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评》,《经济问题》2015年第3期,第115-119页。
- (28)李裕瑞、王婧等:《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地理学报》2014年第2期,第199-212页。
- (29)赵建吉、刘岩等:《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资源科学》2020年第1期,第159-171页。
- (30)杜霞、孟彦如等:《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格局》,《生态学报》2020年第16期,第1-14页。
- (31)文中金门、马祖暂缺统计数据。
- (32)赵建吉、刘岩等:《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资源科学》2020年第1期,第159-171页。
- (33)熊湘辉、徐璋勇:《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及动力因素测度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年第2期,第44-63页。
- (34)杜强、吴志先:《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的思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第188-192页。
- (35)黄茂兴、叶琪:《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与美丽中国的福建实践》,《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第23-30、168-169页。
- (36)黄茂兴:《打造美丽中国的“福建样板”》,《环境经济》2018年第Z1期,第79-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