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与拓新: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独特贡献Adherence to Correctness and Innovation: Engels'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Scientific Socialism
刘占虎;
摘要(Abstract):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论述的核心内容,恩格斯作为主要创始人为社会主义的科学化做出了独特贡献。恩格斯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资料率先展开对资本时代的经济批判,论证了社会主义科学化的经济事实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马克思深入市民社会研究来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阐释,以辩证法的科学视野在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上明确了"改变世界"的前提和无产阶级实现自我解放的实践逻辑,拓展了社会主义科学化的"新世界观"论域。通过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并综合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进一步论证和丰富了支撑社会主义科学化的"历史科学"。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创立者、忠实维护者、发展者,以科学方法对待马克思思想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整体性和规律约束性上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论特质、实践逻辑,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化出场提供了原生态的价值坐标和方法论。
关键词(KeyWords): 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化;新世界观;历史科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刘占虎;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美国学者特雷尔·卡弗就认为,恩格斯作为“体系化的哲学家,他将马克思的著作置于一种哲学和学术的语境”,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建构了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故而“有将马克思的著作退回到传统哲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的学术范式的趋势”。参见[美]特雷尔·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姜海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45页。
- (1)重点参看吴家华:《“马克思—恩格斯问题”论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鲁克俭:《国外学者论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的学术关系》,《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8期;吴家华:《正确看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差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7期;杨学功:《同一与差异: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观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4期;孙乐强:《科莱蒂视域中的“恩格斯问题”》,《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吴家华:《“马克思—恩格斯问题”:基本观点与研究新进路》,《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4期 ;周世兴:《“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研究四问》,《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王志林、朱经纬:《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的捍卫与完善》,《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王志林、朱经纬:《事实与谎言:被发现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对立”》,《经济学家》2019年第4期;李佃来:《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为什么是错误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第5期;虞海波:《“第二提琴手”的马克思主义观——兼评由来已久的“恩格斯问题”》,《学习与探索》2020年第8期。
- (2)专著方面,顾海良《永远的恩格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将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融合为一体,对恩格斯的思想历程和理论贡献做了全景式概述,其中也有力回应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论”。论文方面,重点参看刘同舫:《恩格斯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伟大贡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郝立新:《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年第6期;侯衍社:《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方法论思想研究》,《哲学研究》2020年第10期。
- (3)重点参看辛向阳:《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三大贡献》,《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年第6期;梅荣政:《恩格斯晚年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卓越贡献》,《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9期;张新:《恩格斯晚年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年第4期;俞良早:《恩格斯晚年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理论与改革》2020年第3期。
-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3页。
-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8页。
- (6)②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8、592、296页。
-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1页。
-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6页。
-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3页。
-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页。
-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2页。
- (12)1894年1月3日,朱泽培·卡内帕请求恩格斯为1894年3月起在日内瓦出版的周刊《新纪元》找一段题词,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别于但丁曾说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1894年1月9日,恩格斯在来信的背面写了回信的草稿,其中写道:“我认为,马克思是当代唯一能够和那位伟大的佛罗伦萨人相提并论的社会主义者。但是,除了《共产主义宣言》[《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社会评论》杂志社出版的意大利文版第35页),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接着指出:“要用几句话来概括未来新时代的精神,而又不堕入空想主义或者不流于空泛辞藻,几乎是不可能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6页。
- (13)[美]特雷尔·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姜海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51页。
- (14)[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卷),郭小凌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6页。
- (15)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指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6页)。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中指出:“当我1844年夏天在巴黎拜访马克思时,我们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显出意见完全一致,从此就开始了我们共同的工作。1845年春天当我们在布鲁塞尔再次会见时,马克思已经从上述基本原理出发大致完成了阐发他的唯物主义历史理论的工作,于是我们就着手在各个极为不同的方面详细制定这种新形成的世界观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2页)
-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1页。
- (17)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0、544-545页。
-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7页。
-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4页。
-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592页。
- (21)俞吾金在考察“德国古典哲学”的范围时,认为“在恩格斯的语境中,德国古典哲学指称的是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的哲学,费尔巴哈的哲学不包含在里面”;进而,通过对《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之原著书名Ludwig Feuerbachund der Ausgang der klassischen deutschen Philosophie中“Ausgang”一词的要义分析,认为“费尔巴哈哲学只是德国古典哲学在黑格尔那里被终结后出现的一条新出路或一个新出口”,主张将“Ausgang”译为“出路”更为妥恰。参见俞吾金:《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的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第13页。
- (22)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3、278页。
- (23)⑤⑨⑩(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4、504、504、504、545页。
- (24)[德]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吉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7页。
- (25)⑧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0、506页。
-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59页。
- (27)③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24、26页。
- (28)这种“联合起来”有两层意思:“一是组织上联合起来,即联合为政党……二是在行动上联合起来……组织联合和行动联系二者也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参见高放:《〈共产党宣言〉探真:六十多年来持续探究文汇》,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94-295页。
- (29)1890年,晚年恩格斯指出:“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的存在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观点。在这方面,到现在为止只做了很少的一点工作,因为只有很少的人认真地这样做过。”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7页。
- (30)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集中概述了马克思毕生的创造性贡献,并明确指出:“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1页)
- (31)③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22、8、10页。
- (32)⑥⑦⑧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32、16、98、15页。
- (33)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页注释②、第31页。
- (34)④⑧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387、455页。
- (35)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4、541页。
- (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8页。
- (37)②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9、271、313页。
- (38)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概括为:一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学说)。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1页。
- (39)《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页。
- (40)④⑤⑥⑧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5-546、528、547、528-529、566-567页。
- (4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7页注释部分。
- (4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1页。
- (43)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在全世界取得胜利的趋势和规律。其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页。
- (44)④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4、564、491页。
- (4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 (46)卢卡奇也深刻地指出:“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 ‘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参见[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8页。
- (47)冯建军:《人“如何”生活在一起:历史发展的逻辑》,《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第125页。
- (48)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回顾了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发现唯物史观的过程,在论证旧的社会形态为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进一步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