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

  • 从列宁到葛兰西:科莱蒂论意大利民主革命的思想资源

    黄晓武;

    作为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流派德拉沃尔佩学派的代表理论家,卢乔·科莱蒂对当时意大利共产党的"和平的议会道路"提出了批判,认为后者是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歪曲。科莱蒂认为,葛兰西的人民阵线理论是对列宁如何在落后国家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立足于意大利落后国家的现实,但以葛兰西人民阵线理论为基础的意共的"和平的议会道路"只强调联合,混淆了手段和目的的辩证法,无法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科莱蒂对意共的"和平的议会道路"的批判是在理论层面的一种纠偏,并没有提出实践中的具体对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困境。

    2020年05期 No.224 1-9+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508 ] |[阅读次数:2 ]
  • 马尔库塞的新人道主义历程及其启示

    李义天;晏扩明;

    马尔库塞的新人道主义思想既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批判,也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剖析和艺术审美特征。他的人性解放理论受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双重影响,同时根据自身的历史环境有所调整和变化。一方面,马尔库塞改造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提出了爱欲解放的历史因素和辩证逻辑;另一方面,他重塑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将人性的解放与人的总体性抗争联系在一起,以"大拒绝"来重启人道主义的道德基石,以"新感性"和"审美道德"作为战胜异化的突破口,从而谋求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进步前景。马尔库塞的新人道主义思想尽管被认为带有激进的乌托邦色彩,但却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阐释路径。

    2020年05期 No.224 10-18+27+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108 ] |[阅读次数:0 ]
  • 一般智力的生命政治生产——奈格里的生命政治思想谱系学蠡探

    蓝江;

    意大利思想家安东尼奥·奈格里是当代生命政治思考的一个代表人物,他发展出一条不同于福柯和阿甘本的生命政治理解的道路,即用乐观主义的态度,将生命政治生产视为一般智力或人们之间的协作性关系的生产。可以看到,奈格里的生命政治思想架构,最初滥觞于他早期的工人主义实践,在潘齐耶里、特隆蒂等人的影响下,将通过机器实现的工人协作视为走出资本主义的关键。不过奈格里和哈特在吸收了福柯和德勒兹等人的思想之后,在一般智力概念之下,他们试图将机器协作推广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从属造成了新的生命权力,而抵抗生命权力,就需要一般智力的生命政治生产,最终需要劳动者联合起来,通过出走的策略,实现对资本主义的颠覆,生成新的"公众",从而实现共产主义。

    2020年05期 No.224 19-27+168-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548 ] |[阅读次数:0 ]
  • 回归整体:伽达默尔的他人理论

    包立峰;

    伽达默尔基于对作为纯粹意识意义上的他人的否定,对向他人开放的主体间性的认同,以及对人之存在的语言本体的揭示,主张他人可以在语言划定的限度内得到相应的理解。此种他人的可理解性决定了理解所要达到的过程和目标都发生变化,即理解所要实现的目标并不是主体意识对于他人心灵的重现,而是自我与他人一道进入历史性的语言事件之中,并由此得到澄明。同时,理解过程中的自我和他人构成为整体性的视域融合,并随着语言事件的展开而呈现为效果历史的意识结果,构成为作为历史传承物和开拓者的实践智慧的基本内核。为了实现理解他人的目标,伽达默尔认为需要相应的方法论原则以揭露和批判虚假的语言观而进入到语言的澄明之境中,他提出了两个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即"无我"的语言的方法论原则和语言的自我遗忘的方法论原则。通过这两个方法论原则,就可以复归到语言所开启的生命共同体之中,在实践智慧的引领下真正地实现对他人的理解。

    2020年05期 No.224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374 ] |[阅读次数:0 ]

本期特稿

  • 论新闻“改文风”——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丁柏铨;

    不良文风是新闻领域中的一大痼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对不良文风的批评、批判贯穿于新闻舆论工作之中。当前,存在两大类新闻不良文风:存在已久的不良文风和后起的与新媒体密切相关的另类不良文风。后者在新媒体语境中频频出现,其具体表现是:复制他作,冒充自制;不加核查,以讹传讹;基于主观,加以妄断;发泄情绪,任性而为;网络语言,胡乱使用;标题党盛,耸人听闻;夸大其词,以偏概全;浮夸自大,甘于自欺。后一种不良文风对前一种不良文风客观上是有影响的。改进新闻文风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理性自觉,思想上高度重视;二是明了具体目标,作出切实努力。应双管齐下,使新闻文风的情况有所改观。

    2020年05期 No.224 35-4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585 ] |[阅读次数:0 ]

生态文明研究

  • 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与生态文明

    卢风;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是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应对环境和社会挑战的办法。虽然"生态文明"概念最早是西方人提出的,但迄今为止,西方使用这个概念的人寥寥无几,它倒是正在中国生根开花。NbS突出的基本目标是谋求人与生态系统的互惠,这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全一致。NbS是生态文明工程技术方法学的核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有超越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工业文明的主导性技术是征服性技术,工业文明的技术是腐蚀、残害人性且破坏生态健康的技术。NbS所使用的技术必须是调谐性技术,调谐性技术调谐生态系统(包括人类)中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从而确保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2020年05期 No.224 44-53+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422 ] |[阅读次数:0 ]
  • 生命-生态一体化安全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

    方世南;

    突如其来疯狂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一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公共卫生事件,凸显了全球性生命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以及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生命-生态一体化安全的新课题。只有充分认识以生命-生态一体化安全理念促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确立以生命-生态一体化安全理念促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发展的新理念、新战略、新方案,明确以生命-生态一体化安全理念促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基本路径,我们才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赋予的巨大力量,在人类面临生死存亡的悬崖绝壁处寻找到新的出路,共建共享有利于人类普遍繁荣与持久和平稳定的安全世界、健康世界、美丽世界。

    2020年05期 No.224 54-60+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626 ] |[阅读次数:0 ]
  • 论人性的丑陋与崇高——在人与自然关系限度内

    曹孟勤;

    人如何对待自然环境,不仅关系人如何生存和如何生活,还关系到人性的丑陋与崇高。人性更多地指认的是人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人应当成为高尚的存在,道德、友善和文明的生活,是古今中外人们达到的普遍共识和追求的终极目的。大写的现代人只关心自己的道德福祉,以弱肉强食的生物法则对待自然万物,导致人性的丧失和野蛮。走出人性的丑陋,需要人们守护自然界,将道德之光普照自然万物,如此人性才能凤凰涅槃地化为崇高。自然界中任何一个物种都是利己自私的,当人将利他主义精神应用于自然万物时,就彻底超出尘表,赢得人之为人的尊严。虐待自然万物还是善待自然万物是人性丑陋与崇高的终极性试金石。

    2020年05期 No.224 61-70+169-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044 ] |[阅读次数:0 ]
  • 绿色发展理念下天然林保护修复法律制度体系的构建

    林旭霞;张冬梅;

    现行天然林保护制度存在规范层级低、天然林认定标准的不确定、重保护轻修复培育、天然林保护与利用的利益冲突未实现有效的法律调整等问题。天然林制度特有的"内核"及其与公益林的区别,决定了单独制定《天然林保护条例》的必要性。以《天然林保护条例》为制度体系的核心,以相关特别法、行政规章、地方立法为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技术规则为制度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的应然架构。建立保护与修复并重的规则体系,促进严格保护和科学经营的结合,创新天然林权益补偿机制,健全天然林保护修复的监督机制与法律责任,方可实现"更严密的法治、更严格的保护"的制度目标。

    2020年05期 No.224 71-79+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707 ] |[阅读次数:0 ]

风险社会研究

  • 论风险社会中的“去中心化”

    张康之;

    近代以来,在自我意识觉醒过程中生成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开展的社会建构也都有着中心—边缘结构。所以,我们把近代以来的工业社会发展历程也看作中心化过程,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社会以及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无非是中心化的结果。民主政治是拥有中心—边缘结构的政治,不仅经典的代议制民主,而且作为民主理论的最新成果的协商民主和作为民主实践的最新表现形式的参与式民主,都包含着中心—边缘结构。工业社会的中心化把人类领进了风险社会,同时也开启了去中心化的进程。风险社会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都促使中心化进程发生了逆转,也已经显现为一种历史趋势。这也意味着风险社会中的一切有积极性的社会建构都必须基于去中心化的现实去寻找思路和开展行动。

    2020年05期 No.224 8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949 ] |[阅读次数:0 ]
  • 风险社会中的共同体重建——兼论中国社会共同体治理的具体矛盾与治理智慧

    赵坤;

    风险社会由现代性走向自反所导致,社会共同体异化与个体陷入生存困境是其突出问题。在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视域下,风险社会本质上是资本现代性及其全球扩张的结果,这一历史结果导致了"资本共同体"的统治,使个体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陷入异化困境,成为风险社会的根源和所要破解的基本矛盾。风险社会治理要求以超越资本主义为根本立场,重建现代社会共同体,重塑个体与社会共同体的共生性关系,以此作为应对风险的现实出路。中国社会共同体治理面临着传统性、现代性与未来性时空交叠的复杂矛盾,这要求在共同体重建与个体性重塑的双重任务中构建起社会主体成员的和谐共生关系,同时实现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融合与辩证统一。

    2020年05期 No.224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288 ] |[阅读次数:0 ]

数字经济研究

  • 数字经济中的消费新内涵与消费力培育

    韩文龙;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消费内涵,一方面出现了消费内容的多样化、虚拟化和个性化,实现了消费模式的数字化和平台化;另一方面则是创造出了新的消费需求,尤其是数字产品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消费作为上一个再生产过程的终点和下一个再生产的起点,它既受到生产的制约,也会对生产产生重要影响。数字经济中的消费与生产同样具有这种辩证关系。数字经济时代,升级传统消费和发展数字消费需要实现生产力和消费力的均衡发展,同时需要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创新数字消费金融产品和扩大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集体消费等途径来大力培育数字消费力。

    2020年05期 No.224 98-10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4091 ] |[阅读次数:0 ]

新媒体研究

  • 人工智能艺术的符号学研究

    赵毅衡;

    人工智能艺术,已经成为数字时代最令人兴奋的课题之一。人工智能在艺术中扮演的角色远不止是一种新的媒介方式,半个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大规模进入艺术创作,各种体裁都出现了"人工智能艺术家",生产出质量优异的、具有一定原创性的作品。但是仔细翻检人工智能艺术的许多成就,我们发现他们首先缺乏的是艺术最必须的主体性,因此既不可能有艺术创作的主体意向性,更不可能有艺术的鉴赏和鉴别能力,它们都是人类艺术家设计、选择、展示的结果。各种关于"后人类艺术"的理论,都忽视了一个基本问题:艺术是人类的符号意义能力中最人性的体现。

    2020年05期 No.224 107-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106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时代的身体意义——科幻电影中的三种虚拟人身体范式探析

    陆正兰;赵勇;

    身体是人类在物质世界的"自然"生命形式,身体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特有的生命感知方式和意义生产。而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却让电脑变成各种不需要身体的"虚拟人"。"身体性"的消逝带来的是"何以为人类"的身份认同和意义难题。本文分析了科幻电影中的三类"虚拟人",即赛博人、数字连接人以及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探讨它们因机器化、信息化、智能化而带来的各种"身体"和"身份"的不确定性。透过这些科幻电影中"虚拟人"的困境,探讨人类隐藏在科学技术压力下,对未来身体意义的焦虑心理。

    2020年05期 No.224 116-124+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970 ] |[阅读次数:0 ]
  • 泛广告:人工智能时代的广告变革

    饶广祥;段彦会;

    人工智能推动了广告形态的变革,冲破了原有的广告认知与界线,宣告当前广告进入了"泛广告"阶段。泛广告突破了传统广告所确认的付费、依赖大众媒体传播等符码,改变了广告与其他被寄生文本的"寄生"关系,让尾题进入文本之中,依托文本获得意动性,成为全新的广告形态,宣告了广告的发展新动向。泛广告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人工智能进一步应用到广告中的前提,为广告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起点,也为广告实践和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

    2020年05期 No.224 125-131+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911 ] |[阅读次数:0 ]
  • 智能媒介语境下艺术审美选择的新范式

    王希竹;金晓艳;

    审美选择先于审美体验,是个体审美活动的先导。什么样的审美选择决定着产生什么样的审美认知内容与审美体验结果。审美选择形成了审美接受或审美创造的多样性。当今艺术创作的形式建构与作品内容的信息传达,呈现出由数字化向智能化的转向趋势。数据场景的情境化信息整合构建,行为感知的复合化知觉体验效果,形成了智能媒介语境下艺术审美选择的新范式。掌握个体的审美选择特点与偏好,实现审美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对智能媒介的艺术化应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020年05期 No.224 132-13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444 ] |[阅读次数:0 ]

《民法典》专题研究

  • 主持人语

    杨立新;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诞生,使我国走进了民法典时代。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在国家法律体系中,除了宪法之外的最重要法律。《民法典》以权利为核心,以"权利-义务-责任"为其基本逻辑体系,全面构建了我国的物权制度、合同制度(包括准合同)、人格权制度、婚姻家庭制度、继承制度和侵权责任制度,在民法典总则编的一般性规则的引领下,形成了民事领域完整的行为规则和裁判规则。其内容博大精深,规则体系严谨

    2020年05期 No.224 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68 ] |[阅读次数:0 ]
  •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网络侵权避风港规则中的地位和义务

    杨立新;

    在《民法典》第1195条和第1196条规定的网络侵权避风港规则中,网络服务提供者居于通知权法律关系和反通知权法律关系的交叉点,具有双重义务人的法律地位。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通知权人,负有转送通知给网络用户、对网络用户发布的信息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义务;对反通知权人,负有将反通知声明转送给通知权人、告知其投诉或者起诉权、合理期限届满及时终止所采取的措施的义务。未尽其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应当就通知权人扩大的损失与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或者就侵害反通知权人发布的信息著作权的侵权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为避免承担侵权责任,应当善尽法定义务,实现避风港原则的规制作用。

    2020年05期 No.224 139-14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6403 ] |[阅读次数:0 ]
  • 基本权利对民法人格权构造的发展与限定

    刘召成;

    基于宪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地位的不断强化,以及宪法基本价值相较于伦理价值在统一性、确定性、权威性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基本权利所确立的基本价值已逐渐取代伦理价值成为民法人格权的主要价值基础。此种价值基础的转换在新颁布的《民法典》人格权的诸多制度中都有明确的呈现。一方面,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等基本权利推动着传统民法人格权的权利构造的发展和变革,人格尊严在民法上的构造从名誉权转变为一般人格权,民法上的生命权和身体权也具有了一定的积极性内容。另一方面,宪法所确立的言论自由、文学艺术创作自由等诸多基本权利也因与人格权基本价值的冲突而对民法人格权的内容产生了影响,为了满足公众的信息知悉利益和文学艺术创作自由,人格权的内容必须予以合乎比例的限缩。

    2020年05期 No.224 148-15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131 ] |[阅读次数:0 ]
  • 民法典遗嘱信托制度的完善

    和丽军;

    《民法典》新规定的遗嘱信托制度,让自然人获得了一种新的遗产处分方式来处置自己的遗产,自然人的遗嘱自由因此得到极大程度的扩张,遗嘱信托受益人的权益也得到更有力的保护。然而,欲发挥遗嘱信托制度的价值优势,并让其在实践中切实可行,就需对我国《信托法》相关规定与《民法典》继承规则存在的矛盾之处予以解决。为此,不仅需从遗嘱信托制度结构中的要素进行分析,更需从遗嘱信托设立方式,特别是遗嘱信托的成立、生效、信托财产登记等相关制度予以完善,而且,对该制度的适用予以适度限制也是应有之义,如此才能确保在我国遗嘱信托这一新的法律关系结构模式中,让遗嘱人真正能通过遗嘱信托制度赋予的遗嘱自由权利来选择受托人对信托财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处分并使其增值,以最终达到确保受益人在委托人死亡后仍能全面享有遗产利益的目的。

    2020年05期 No.224 158-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70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特别声明

    <正>一、本刊已授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独家使用本刊著作权中的数字化汇编权、数字化复制权、数字化制品形式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二、凡向本刊投稿者未特别申明的,均视为其文稿刊登后可供国内外文摘刊物或数据库收录、转载并上网发行。本刊付给作者的稿酬中已包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发行报酬,不另付其他稿酬。三、本刊对所有来稿概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任何费用,亦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

    2020年05期 No.224 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下载次数:10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