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机会性别不平等的城乡差异及其变化研究Gender Inequality in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Its Changes
杨倩;王伟宜;
摘要(Abstract):
利用调查数据对5省市18所高校36874名城乡男女学生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及变化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不平等呈现城乡分化,农村性别不平等程度更甚于城镇,性别差距逆转发生更晚,性别平等化进程缓慢;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大幅提升,其在普通本科高校和专科高校的入学机会优势凸显;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城乡差异,农村女性在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的弱势地位突出;男生和女生在不同学科的入学机会都存在城乡差异,城乡女生之间的差别尤为明显。今后,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注重家庭场域效应,联合学校和社会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城乡高等教育机会性别平等化的实现。
关键词(KeyWords): 城乡;性别不平等;高等教育机会;性别平等指数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差异的变化研究”(BIA1501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杨倩;王伟宜;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王伟宜、李洁:《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差异的多维分析》,《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第54-60页。杨倩:《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变迁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49页。王伟宜、段欢欢:《从精英到大众:男女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变化研究——基于1982-2015年福建省的实证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140-148、167页。张兆曙、陈奇:《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化——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的实证分析》,《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2期,第173-245页。
- (1)傅家荣:《构建和谐社会——从中国教育的性别公平视角分析》,《社会经济体制比较》2007年第4期,第137-140页。吴愈晓:《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第4-21页。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第82-113页。
- (2)郝娟:《受教育水平的城乡性别差异及其趋势的比较研究》,《教育科学》2018年第1期,第20-25页。
- (3)为确保研究的客观性,调查年级与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年份保持一致,同时,调查同一所高校时,各年级所选取的专业前后保持一致。
- (4)各年份城镇和农村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的统计依次根据以下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第748-760页;《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二册)》,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第18-26页;《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册)》,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第573-579页;《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册)》,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第268-274页;《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2016》电子版。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将城乡分为市、镇、县,2000年、2010年、2015年分为市、镇、乡。因此在前两个年份中城镇适龄人口是市和镇的适龄人口之和,农村适龄人口是县的适龄人口,在后面三个年份中城镇适龄人口是市和镇的适龄人口之和,农村适龄人口是乡的适龄人口。另,为了保证数据的统一性,均采用第二口径统计人口数。后文城乡高等教育适龄(18岁)人口数据出处与此处相同。
- (5)UNESCO用“性别平等指数”来测量两性差异状况,其计算公式为:GPI=(女大学生人数/女性适龄人口数)/(男大学生人数/男性适龄人口数)。本研究借鉴“性别平等指数”来考量两性入学机会的差异。由于我国相关统计年鉴中没有分城乡的男女大学生人数,所以文中对入学机率的计算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统计学涵义与UNESCO的保持一致。
- (6)Donald J.Treiman,“Industrialization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Sociological Inquiry,Vol.40,No.2,1970,pp.207-234.
- (7)Emily Hannum,“Market Transition,Educational Disparities,and Family Strategies in Rural China:New Evidence on Gender Stra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Demography,Vol.42,No.2,2015,pp.275-299.
- (8)叶华、吴晓刚:《生育率下降与中国男女教育的平等化趋势》,《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5期,第153-245页。Emily Hannum,Xie Yu,“Trends in Educational Gender Inequality in China:1949-1985”,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Vol.13,1994,pp.73-98.
- (9)Gary S.Becker,“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p.159.
- (10)李春玲:《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家庭背景对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1期,第14-18页。
- (11)刘爽:《对中国生育“男孩偏好”社会动因的再思考》,《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第2-9页。
- (12)Gary S.Becker,Nigel Tomes,“Child Endowments and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Childre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4,No.4,1976,pp.143-162.
- (13)Gary S,“Becker.Human Capital,Effort,and the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Vol.3,No.1,1985,pp.33-58.
- (14)潘锦棠:《性别人力资本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94-104页。
- (15)Judith Blake,Family Size and Achievement,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pp.34-66.
- (16)庞圣民:《市场转型、教育分流与中国城乡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1977-2008)——兼论重点中学制度是否应该为城乡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买单》,《社会》2016年第5期,第155-174页。马宇航、杨东平:《城乡学生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演变轨迹与路径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年第2期,第7-13页。
- (17)潘懋元:《“双一流”精神须泛化至各类高校》,2019年1月23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1/422398.shtm,2019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