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结构与传播唯物主义:雷蒙德·威廉斯的传播观及其方法论意义Structure of Feeling and Communicative Materialism:Raymond Williams's Idea of Communication and Its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黄典林;李杭洋;
摘要(Abstract):
雷蒙德·威廉斯的感觉结构是其文化唯物主义理论中最具原创性的概念,他把握了文化实践中结构和行动、社会与个体、经济与文化的张力,从而与其传播观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威廉斯的唯物主义传播观在强调人类传播实践的物质性的同时,也凸显出传播在形成新的感觉结构以及勾连个人与社会从而形成有机共同体文化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对传播研究而言,要真正把握特定文化实践的感觉结构,必须打破文本主导的和实践主导的两种方法范式的分离状态,把结构分析和主观体验分析结合起来,从而走向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的传播研究范式。
关键词(KeyWords): 感觉结构;传播;传播唯物主义;文化唯物主义;雷蒙德·威廉斯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斯图亚特·霍尔传播思想研究”(17YJC860004)
作者(Authors): 黄典林;李杭洋;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1991年,威廉斯的成名作《文化与社会》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大陆出版。但在整个1990年代,除了少数几篇介绍威廉斯生平和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的概述性文章外,中国大陆学者对威廉斯理论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参见[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王一川:《后结构历史主义诗学——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述评》,《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第5-16页;赵斌:《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外国文学》1999年第5期,第66-69页。
- ② Qiping Yin,“Space,Cultural Materialism and Structure of Feeling:Reflections on the Chinese Reception of Raymond Williams,”The Cambridge Quarterly,Vol.41,No.1,2012,pp.163-179.
- (1)例如,张平功:《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阐释》,《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57-59页;黄华军:《雷蒙德·威廉斯的大众文化思想及其影响》,《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2年,第417-438页;殷旭辉、王华:《文化与政治——评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学术论坛》2010年第1期,第96-99页;邹赞:《试析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定义》,《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115-120页;徐蕾:《走向“文化唯物主义”之路——雷蒙·威廉斯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关键时刻”》,《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第132-137页;王庆卫:《文化唯物主义、共同文化与情感结构——论雷蒙·威廉斯“三条进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第12-19页。
- (2)例如,李兆前:《雷蒙德·威廉斯的戏剧理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83-86页;李兆前:《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范式思考》,《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第236-240页;文吉昌、冉清文:《雷蒙德·威廉斯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当代外国文学》2018年第1期,第143-149页;曹成竹:《雷蒙德·威廉斯与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细读”经验》,《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第50-57页。
- (3)关于这一术语的中文翻译,存在“感觉结构”和“情感结构”两种译法。虽然英文的feeling具有情感的意思,但威廉斯本人在著作中对这一概念进行阐释时,曾多次将其与经验(experience)和感觉(sense)相提并论(虽然这些词之间也存在意义上的差别),威廉斯重视的是个体、群体和社会经验的变化,但在中文中,情感一般与经验无关,故而将这一概念翻译为感觉结构更为合理。参见李三达:《雷蒙·威廉斯“感觉结构”的批判性考察》,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9-10页。关于作为一个学术范畴的情感结构(structure of affection)或情感转向(affective turn)与感觉结构的关系,参见郝强:《从“感觉结构”到“情感转向”——雷蒙·威廉斯与当代西方情感理论的关系》,《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第12-19页;[美]雅各布·索尔:《从“感觉结构”到“情感结构”》,王冰冰译,《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6年第1期,第28-36页。
- (4)比如,赵国新:《情感结构》,《外国文学》2002年第5期,第79-84页;阎嘉:《情感结构》,《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3期,第60-61页;付德根:《感觉结构概说——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的一个概念》,《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6年,第91-98页。
- (5)比如,杨击、叶柳:《情感结构: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遗产》,《新闻大学》2009年第1期,第137-141页;段吉方:《“感觉结构”与“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踪迹——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美学的理论细读》,《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1期,第152-158页。
- (6)比如,汪凯:《从刻奇到戏谑:“反鸡汤”作为一种感觉结构》,《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10期,第32-48页。Ming Gao,“Unsettled ‘Structure of Feeling’of Chinese Migrant Workers-cases From the Service Sector of Shanghai,”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Vol.18,No.2,2017,pp.281-301;Wei Shi & Shih-Diing Liu,“Pride as Structure of Feeling:Wolf Warrior II and the Nnational Subject of the Chinese Dream,”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13,No.3,2020,pp.329-343.
- (7)直到近几年,学者们依然在对何为感觉结构进行阐释,比如,高颖君:《雷蒙·威廉斯的“情感结构”》,《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689-692页;张登峰:《“感觉结构”作为“关键概念”:理论系谱与文化实践》,《中国图书评论》2019年第12期,第81-91页。
- (8)参见彭婷:《雷蒙·威廉斯“感觉结构”的关键词解读——兼论国内研究的部分误读》,《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4期,第51-57页。
- (9)张咏华:《试论威廉斯的大众传播文化社会学理论》,《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年第6期,第1-6页。
- (10)比如,陈一:《雷蒙·威廉斯传播思想及其生成脉络简述》,《新闻大学》2009年第1期,第142-151页;付德根:《威廉斯的大众传播思想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63-66页;杨炯斌:《雷蒙·威廉斯传播研究四题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第123-128页;章辉:《传播与文化共同体的建构:雷蒙德·威廉斯论传播》,《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年第5期,第86-91页;何卫华:《雷蒙·威廉斯与文化研究视野中的大众传播》,《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5期,第156-162页。
- (11)2000年,《世界电影》杂志连载发表了威廉斯的重要著作《电视:技术与文化形式》,参见《世界电影》2000年第2、3、5期。同时参见张亮:《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电视》,《文艺研究》2008年第4期,第91-98页。
- (12)Raymond Williams,Orrom Michael,Preface to Film,London:Film Drama Ltd,1954.The Raymond Williams Reader,Edited by John Higgins,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2001,p.33.
- (13)②③④ [英]雷蒙德·威廉斯:《漫长的革命》,倪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5-27、30-32、56-57、57页。
- (14)②③⑤ [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7、141-143、144、129-133页。
- (15)Sean Matthews,“Change and Theory in Raymond Williams's Structure of Feeling,”Pretexts: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Vol.10,No.2,2001,pp.179-194.
- (16)⑧ [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0、41页。
- (17)Graeme Turner,British Cultural Studies,London:Unwin Hyman,1990,p.58.
- (18)Raymond Williams,“Base and Superstructure in Marxism Cultural Theory ,”Problems in Materialism and Culture:Selected Essays,London:Verso Books,1980,p.34.
- (19)[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页。
- (20)②③ [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79、388、392页。译文有改动。
- (21)参见[英]尼克·斯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6-28页。
- (22)Graeme Turner,British Cultural Studies,London:Unwin Hyman,1990,pp.61-62.
- (23)Raymond Williams,Television: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London:Routledge,1990,p.19.
- (24)Raymond Williams,Television: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London:Routledge,1990,p.65.
- (25)[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68-69页。译文有改动。
- (26)王行坤:《传播媒介的使用与误用——雷蒙德·威廉斯的传播异化批判理论》,《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50-54页。
- (27)杨光:《传播问题:大众媒介与“感觉结构”共同体——雷蒙德·威廉斯的媒介文化美学批判》,《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第224-232页。
- (28)Lawrence Grossberg,“Cultural Interpret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Raymond Williams,Television: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Communication Research,Vol.4,No.3,1977,pp.339-360.
- (29)Raymond Williams,Culture and Materialism,London:Verso Books,2005,p.50.
- (30)Christian Fuchs,“Raymond Williams’Communicative Materialism,”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Vol.20,No.6,2017,p.760.
- (31)④⑤ [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1780-1950》,高晓玲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第327、328、332页。
- (32)成伯清:《社会意象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1期,第110页。
- (33)Stuart Hall,et al.,Policing the Crisis:Mugging,the State,and Law and Order,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3,p.139.
- (34)类似研究范例,参见董晨宇、叶蓁:《做主播:一项关系劳动的数码民族志》,《国际新闻界》2021年第12期,第6-28页;董晨宇、丁依然、叶蓁:《制造亲密:中国网络秀场直播中的商品化关系及其不稳定性》,《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第137-151页。
- (35)Raymond Williams,Communications,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76,p.9.